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兩岸貨貿復談 臺灣經濟向前衝

中央廣播電台/臺灣觀點主筆群 2014.09.15 00:00
兩岸貨貿協議在停擺近一年後,終於在上週復談。各界對這次重啟談判反應不一。產業普遍正面期待,甚至催促政府加快推動兩岸經貿談判進度,以化解預計今年底中韓FTA簽署的威脅。反對意見則認為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未完成立法前,貨貿協議不應復談。

貨貿協議對臺灣的商機及抗韓的重要性,已經有很多討論。自從學運以來,臺灣社會對兩岸經貿關係有很多的省思,但同時也憂心中國大陸是否會因此放緩推動的意願及腳步。這次重啟貨貿談判,雖然還不足以代表社會已有共識,但至少兩岸政府已拋開學運陰霾,重新回到談判程序,有其象徵意義。

過去服貿協議爭議及學運的主要訴求之一,就是談判的不透明,以及立法院監督權限有模糊地帶。 這次復談前,政府部門特別舉辦了超過200場的產業意見徵詢,公開了談判方向、降稅模式與談判日期。另外我方主談人每天會後皆會向社會說明此次貨貿復談的進度,這些作為代表著政府對社會期待的回應。我們期待政府能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強化意見徵詢、資訊透明,才能重建社會對兩岸經貿談判的信心。

貨貿協議的本身仍有許多難關要突破。依據經濟部的說明,我方主要關切的產業,包含面板、機械、汽車與石化業等,都是大陸關稅或其他限制較高的項目。這些項目之所以談判困難,主因在於這些產品都是臺灣具有競爭優勢,但也是中國大陸積極扶植發展的重點,因此有利益上的衝突。

而大陸一貫的立場,則是要求我方比照其他世貿組織(WTO)成員的待遇,解除包括9百餘項農產品在內約二千項貨品的進口管制。這些還沒解除限制的產品,特別是農產品,屬於臺灣競爭力相對弱勢的敏感項目。雖然出口商機可能遠大於受影響的程度,但若要取得廣泛的支持,仍然需要注入更多資源,強化完善各種提升弱勢產業的輔導機制。

另一個挑戰,在於處理大陸市場諸多關稅以外的貿易障礙。根據近年來臺商及各國業者的意見調查可以發現,各種產品的檢驗檢疫標準與措施,以及邊境海關上的處理爭議,還有監管法規的不透明等,才是產業抱怨的主要問題。在很多時候,其對於貿易造成的限制比關稅更為嚴重。特別是中小企業對於時間的敏感性往往高於大型企業,如何建立更為有效地處理機制,對中小企業更為重要。未來貨貿協議談判時,更應該把這些規範的重要性,放在與關稅相同的地位,才能讓臺資企業真正受益。

回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未完成立法前,到底應不應該復談的問題上。中韓FTA今年底可能就要簽署,甚至中日韓FTA也未停頓。而兩岸貨貿議題眾多,關稅談判也尚未有所突破,此時重啟談判,才有足夠時間追上韓國。因此若兩岸監督條例能及時完成立法,貨貿協議自然能按照這個條例的規定,作為影響評估及行政與立法二部門互動的依據。事實上,復談是否有程序問題,重點並不在有無「監督條例」,而在於政府是否能強化與產業、國會的溝通、徵詢,以及對社會揭露資訊這些條例所要求的精神是否落實。

因此現階段對臺灣最有利的做法,應該是持續督促政府的透明化努力,瞭解貨貿協議的內容及方向,以及行政、立院的互動關係,同時應要求立法院加速審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這才是真正的愛臺灣。否則若因立法未完成就拖延兩岸貨貿協議,或是只顧及監督等程序正義,不要求立院加速條例的審議,以致臺灣產業在面對全球化競爭時失去卡位先機並無法取得抗衡的武器,臺灣經濟極有可能向下沈淪。

※ 本文同步於中央廣播電臺「臺灣觀點」節目播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