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柯粉」的集體焦慮

蕃論戰/廖偉翔/專欄 2014.09.09 00:00
台北市長選情詭譎,一方是在野大聯盟、自認全台灣最聰明的「怪醫」柯文哲,另一方則是正統國民黨權貴之後的連勝文,隨著離投票日越來越近,柯文哲頻頻「失言」(不選婦產科是因為只剩下一個洞,不想在女人的兩腿之間討生活;長得漂亮就要去坐櫃台,好像不會批公文...等等),民調也從有點差距到逐漸縮小,有人說是柯陣營策略性地刻意把數字打回基本盤,也有人說是連陣營開始發動媒體攻擊... ...。看來看去,無論挺柯、反柯、罵柯、護柯,重點不是落在候選人之間的互相切磋,反而是支持者的隔空叫陣。 連勝文這邊,就先不用討論了。畢竟,連勝文回應稱柯文哲是「心靈上的權貴」,不就說明了自己是現實上的權貴嗎?或是那些反同志的、要求強拆士林王家的同黨市議員,這時跳出來捍衛人權了,實在顯得可笑。 言歸正傳,其中挺柯、護柯的發言,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民進黨婦女部主任林靜儀的發言了。還記得冰桶挑戰的時候,郭董的一席話嗎?郭董希望林志玲「可以穿得暴露一點」,林靜儀嚴厲譴責,並說這是「權貴作秀並意淫女性身體」。但事件主角換成柯文哲,就說「這其實只是每天政治操作中的性別偏見的其中一點點、冰山一角」,而且「今天要丟一顆石頭時,先看看你有沒有權力丟這顆石頭?」 面對這次事件,有人說柯只是說出了大家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聞的話語,這種高標準要求政治人物的假道學反而更顯得可笑;但在林靜儀的發言之中,並不存在假道學與否的問題,因為同樣是對公眾發言,你對一方嚴厲譴責,對另一方就說只是冰山一角,這雙重標準不只是存在於衡量內容的尺規,連要不要拿起來衡量,都是雙重標準。 而這樣的情況,不是這幾天獨有的現象,包括從先前稱許蔣經國的歷史貢獻、到現在歧視女性的發言,一再引起論戰。本文的主要討論點,不是女性主義的辯證或性別政治的實踐,而是想談一談這些論戰的背後,「柯粉」們的集體焦慮感。 有些政治現實主義者,不斷強調選舉是有「眉眉角角」的,沒經驗的人就不太輕易去談論什麼。或許這都是策略。為了某個不能說的秘密,或是「更遠大的目標」,這些過程都是必要的考驗。但為了「更遠大的目標」,有必要用歧視女性當策略嗎?打哪一張牌換來多少效果,在後太陽花運動的2014年,真的這麼好衡量嗎?這些相忍為柯、相忍為國、相忍為運動、相忍為XX的劇碼,其實只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支持的對象不夠強。我們很少聽到要相忍為國民黨,或是含淚投國民黨吧? 焦慮感的來源,通常是源於面對無法處理的情況。背後的具體原因,可能是因為高估了危險,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或是訂了過高的標準。那麼,「柯粉」的集體焦慮,又是從何而來?可能因為擔心連勝文當選,繼續放任本土殖民政權的掠奪;或是擔心和中共關係密切的連家,掌握權力之後可能極力促統;或是「天龍人」統治集團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各方面把台灣本土特質吞噬殆盡。這些潛在的擔憂,造成「柯粉」們害怕,一旦輸了這場選戰,就好像輸了一切。可是,真的嗎? 還記得過去每次都有人把台北市長選舉說成是「總統選戰的預演」嗎?這次完全沒有這種說法。這正代表,這次的台北市長選舉,就只是台北市長選舉了。每次選前之夜的告急、哭天喊地,到選完日子好像也還是照樣過。我們不應低估台北市長選舉的意義,但也絕對不要過度高估。比起台北市長的勢單力薄,我們真正要擔心的,是那些強調要對遊民潑水的市議員,被黨團綁架的立法委員。太陽花運動以來,台灣代議政治的失靈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與其想要透過單一一場選舉、單一一位候選人改變政治生態,不如先想清楚,在政治的各級體系中,有哪些是我們必須要淘汰的人選。 「柯粉」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支持的對象不夠強,我們也看似無法扭轉這樣的弱勢。而要消除這樣的焦慮感,不是去矇著頭告訴自己,我沒有政治經驗,不懂政治實務,不要再想了,讓會搞的人去搞。那些人真的會搞,就不會搞成現在這樣了。越犬儒,只會越焦慮。要真正消除焦慮感,就要正視眼前的局勢,和做能做的選擇。 如果你是「柯粉」,請盡量幫柯文哲拉票,更要同時打電話去罵柯文哲,要他們不要再把性別意識或獨裁者的歷史定位拿來當作選戰策略。因為支持和我們心中的價值背道而馳的策略,不過只是飲鴆止渴罷了。讓柯文哲走上你們要他走的路,使他變強,更要用同樣的態度,面對自己每個不同政治層級支持的候選人。面對問題、正視恐懼、起身行動,這才是消除政治焦慮感的不二法門。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