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從行天宮改革看政府施政

中央廣播電台/臺灣觀點主筆群 2014.09.04 00:00
每年有六百萬香客的臺北行天宮,宣布不再陳設香爐與供桌,合什祝禱將取代焚香獻供。這項決定,得到許多掌聲。

六百萬人,每人三柱香,一年就燒去一千八百萬枝香。先不論不燒香、不獻供所象徵的正面環保意義,其實許多研究早就證實,燒香會釋放PAH(多苯環芳香烴)以及鉛、鎘、鎳等金屬微粒,除了可能引發各種癌症與關節神經功能疾病外,並可能造成高血壓或腦、腎臟病變,甚至對兒童的智力發展亦有負面影響。

在香煙繚繞的寺廟裡,香客們排隊進香,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毒害,更不要說,對長期在廟裡服侍的志工或廟方人員而言,根本就是慢性自殺。

從科學角度而言,燒香這個習俗,可說是「損人不利己」,就算從信仰的角度看,也很難相信與合理化神明會喜歡信徒去毒害自己的身體、破壞環境來表達他們對天的虔敬。

然而,這麼清楚又合理的事實,千百年來,在華人社會裡,還是無法掃除信眾在禮佛拜神祝禱時需要焚香的習慣。問題出在哪裡呢?答案其實就是信仰與信任的「信」字。因為人們心中有個執念執信,認為緩緩浮天、彎曲如篆字紋般的一縷馨香,是信徒與神明溝通的媒介。就因為對神明的信仰與信任,才讓這個傷人傷身的習慣文化,要破之改之,顯得千難萬難。

但為什麼這千難萬難的事,行天宮卻做得到?道理也是一個「信」字。一個聖筊,行天宮就打破了建廟近半世紀來的慣例,因為,這個聖筊告訴信眾,不焚香、不獻供,是關聖帝君的意思。於是,就在聖筊落地的那一刻,這原來不可能的事,也就輕易的完成了。

這些年來,政府努力的想推動許多攸關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改革,包括租稅改革、年金改革以及《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等經濟方略。一方面希望迫切解決臺灣在生存發展上,內內外外面對的迫切危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讓臺灣改變體質、重振競爭力,再締過去令人稱羨的臺灣奇蹟。

然而,這些政策雖然必須付出一些階段性的代價,但若深究利弊,也確實都是臺灣當走應走的改革之路。政府願意推動這些福國益民的改革,社會大眾原應擔當政府後盾、給予掌聲。但現實的現象卻是,政府每推出一項改革,就會掀起一波海嘯,重創政府的威信,接著,在一次次威信受損後,政府的改革能量也因此減損,政府與人民之間關係就此陷入負循環。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政府的支持度下滑,改革的力量也就下降,政策的推動變得愈來愈難,這就是臺灣政府當前所面臨的嚴苛處境。

但此結要解,關鍵卻也同樣是一個「信」字,就如同行天宮撤供桌香爐的改革;行天宮沒有苦口婆心一一向信眾解說,燒香一年要燒去多少樹木、浪費的供品可以提供多少清寒學生營養午餐、煙裡的重金屬會一點一點吞噬人們寶貴的健康。行天宮的改革,就是簡單的告訴信眾,這是聖筊的結果!這是神明之所願!

政府施政亦當如是。也許政府方面會覺得,這些年來所推出的政策,明明都對國家好、對人民好,為什麼就是爭取不到支持?這個問題,有時候,也該用行天宮同樣的思維去尋找答案。要贏得支持,政策推動的力量更要謹慎而節度的使用,在每一個政策推動之前,都要先問,如何爭取人民的信任?若無法爭取人民信任,儘管政策立意再佳,也要三思而行,因為,「信仰與信任」就是政府運轉的核心引擎,信熄則政熄,贏得人民的信任,是政府推動執行政策,看不見,但卻實在萬分的資本與資產。

本文同步於中央廣播電臺「臺灣觀點」節目播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