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暢談「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之真意!【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大成報/ 2014.08.29 00:00
【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昨天談「台灣夢」之時談到「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這裡要詳談吾人所謂的「經濟發展」是為何物?素來和大財團勾結甚深且本身也是一大財團的國民黨所講的「經濟發展」係指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而吾人所謂的「經濟發展」是指「國民經濟」「平民經濟」的經濟發展,是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中華民國憲法是非常重視國民經濟的,孫文的民生主義本來也是社會主義之一環,惜乎後來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掛羊頭賣狗肉,把民生主義丟到臭水溝了;國民黨在大陸搞資本主義結果被搞社會主義的共產黨打敗了,從東北一路被追殺到台灣;躲到台灣後還是搞資本主義,搞到現在台灣平民都在吃三十大企業的「頭路」,造成極大懸殊的貧富差距,有錢的大老闆住豪宅、坐名貴驕車夜夜笙歌,富二代就像連勝文逛夜店泡美女歌星、主播;勞工階級受到極大的剝削,大學畢業領22K,工作十多年還領不到三萬元月薪,連房子都租不起,這就是台灣實施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結果。

只要有經濟發展政策,社會主義也可以發展出大型企業、發展出富強的社會,康師父和旺旺集團都是在大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展出來的;北歐幾個國家如丹麥、瑞典、挪威、芬蘭都是實施社會主義的國家,他們的國民所得在全球排名都是名列前茅,民富國強;其實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經濟發展理論是大同小異的,所不同的是「分配制度」而已,資本主義的所得大多分配到資本主或高幹(往往也是大股東)手裡,勞工分配極少,因此就造成大幅懸殊的貧富差距;反觀社會主義比較重視勞動所得之分配,其分配自然就較平均,貧富差距就會縮小;所以近半世紀以來,不論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國家都很重視所得分配制度,儘量壓低資本(含土地)之報酬率、儘量提高勞動或知識之報酬率,近二十多年來甚至有「知識經濟學」之產生,知識(含技術)之報酬率大大的提高,而且經濟越發達國家(地區)越重視知識、技術之報酬率,現在香港靠知識報酬率月領數百萬台幣的很多,在台灣要月領百萬台幣以上者大概都是資金報酬,可見台灣對於勞動、知識、技術報酬之忽視,在台灣只有錢滾錢才會賺大錢,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典型。

「一切以發展經濟為中心」,不管是勞動、財政、金融、政治、法律、國防、海巡、交通、工業、農業、礦業、教育、研發、創意、文化甚至寫文章都要為發展經濟而服務,「文以載道、德以修身」,絕不淪為魏晉南北朝之清談、淪為打屁;發展經濟以民生為本、就是以人民生活為本,如果人民生活不下去,如果像現在的台灣有四、五十萬人找不到工作,有三百萬人所得在二萬元以下,三餐不繼,那國民所得逾二萬美元也是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絕大多數人還是民不聊生;財富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裡不但會引起社會問題也會引起國安問題,更會影響到個人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所以最佳的經濟制度還是財富分配最平均的制度;所以政府應儘量讓財富分配平均,這是平時就要做的事、不是選前才要做來騙選票;最近新上任的勞動部長陳雄文一上台就宣布不少勞工利多之政策,吾人只能聽其言觀其行,因這也可能是2014年地方大選前的政策買票,就像連勝文講未來四年公車與捷運不漲價一樣、都是政策買票;陳雄文原是郝龍斌的副市長,郝龍斌拿著全國地方政府最豐盛的資源和財源,施政滿意度每年都和胡志強在搶倒數二三名,這裡面難道沒有陳雄文的責任嗎,台北市政府只要有三、四位能幹一點的政務官來幫郝龍斌,我們這位郝軍頭之權貴第二代就不會丟臉丟到滿臉全是豆花了;郝龍斌政績這麼差(比馬英九還差),他的副市長有可能很能幹嗎?趁著選前趕快丟出一些勞工大利多的政策出來,這沒有用政策收買全國九百萬勞工選票之嫌疑嗎?

勞工的福利與權益、勞動優良條件當然都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只提高一點基本工資來誘惑勞工選票而已,政府一定要在分配條件方面大幅提高勞動報酬率,讓全國勞工報酬都能大幅提高,因為勞工經濟就是很重要的平民經濟、就是庶民經濟,只要重視庶民經濟,選票自然就會流過來;2012年總統大選之前,現任副總統擔任行政院長時也以重視「庶民經濟」來騙選票,選完之後還是剩下筆者在談,其他一切隨風而逝,那時吾人即說這是「白賊義」的競選騙術,就像他指使其部屬劉憶如陷害蔡英文一樣惡劣,如今證明本人所言不虛。

除了勞工經濟之外、農林漁牧、攤商、中小企業都是平民經濟之一環,政府都要訂出政策來輔導、協助他們提升競爭力,政府五十年來出了很多財力、物力、政策(含金融、稅務、研訓、國際談判)來幫助大企業、大財團;今後政府只要提出十分之一協助大企業之政策來幫助平民經濟,必可回收百倍以上之績效,為台灣經濟發展建立更紮實之基礎;屆時庶民經濟發展出來了、社會經濟將全面發展起來,世界很多資金都會流向台灣,台灣就會像蘆荷比三國或北歐四國一樣成為很強的經濟體了。【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