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不可忽視的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大成報/ 2014.08.26 00:00
【大成報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在我們的大腦外面,由內而外有蜘蛛網膜、硬腦膜及頭骨保護大腦。蜘蛛網膜上有大小不一的靜脈。嚴重頭部外傷,如高速車禍或墜樓,常造成大的靜脈斷裂,形成大量的硬腦膜下血腫(常是血塊),叫急性硬硬腦膜下血腫。若是輕微的頭部外傷,小靜脈斷裂或僅有裂縫,不會立刻有症狀產生,但可能逐漸滲血。通常累積約三週以上,對腦造成壓迫後才產生症狀,這叫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常是深褐色血水。因累積血水而慢慢產生症狀,所以容易被忽視。

郭綜合醫院神經外科張啟文主任提出病例一有位六十二歲的男性,為尿毒症患者,一個月前跌倒。約一週前,覺得左側手腳無力。接著,有嗜睡及意識不清的情形,就醫後經電腦斷層掃瞄,發現是右側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接受開顱鑽洞手術,清除硬腦膜下血腫。症狀在兩天內就消失。

另一病例唯一位八十五歲的女性,記憶中並無明顯的外傷。但頭痛、頭昏已有一週,而且全身無力。最後,因整天昏昏沈沈,就被家屬送醫。由電腦斷層顯示兩側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經兩側開顱鑽洞手術,清除硬腦膜下的血腫,症狀在當天就改善,三天後症狀就消失了。

張主任表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發生率,大約每年每十萬人中有五到六例,好發於五十歲以上。如七十歲以上的人口,年發生率可達每年每十萬人約五十八例之多。約有四分之一患者自覺無頭部外傷,可能是忽略或不記得小傷。約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患者有明顯的頭部外傷史。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高危險群包括:(一)年紀大,因大腦萎縮,大腦和硬腦膜距離變大,血管易被拉扯且有較大的空間可容納較多慢性硬腦膜下血腫。(二)酗酒:酗酒者常在不清楚情況下重複頭部外傷。(三)癲癇:發作時,易意識不清而造成頭部外傷。(四)尿毒症:貧血且有易出血傾向。(五)凝血機能異常或服用抗凝血劑者。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是慢慢累積來的,所以症狀千變萬化,不易診斷。常見的症狀有頭痛、意識不清、判斷力變差、嘔吐、肢體無力、視力變差、癲癇。有時症狀非常輕微,家屬以為是年紀大、身體虛弱或功能退化,而沒有到醫院就醫。症狀會愈來愈嚴重,甚至昏迷而喪失了治癒的機會。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治療,分為內科療法及外科療法。但一半以上症狀無法改善而必需採用外科療法。百分之八十的病人經治療後可以回到原來的生活及工作。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預防包括:(1)若工作上常易踫撞頭部,應戴安全帽。(2)避免易傷及頭部之運動,或做好安全防護。(3)騎乘機車戴安全帽,搭乘汽車繫安全帶。(4)避免酗酒。(5)如家中有年紀較大長輩,浴室中應有止滑墊。

最後張主任總結:(一)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治療後結果良好,所以應儘早診斷並加以治療。(二)年紀大,酗酒,凝血機能異常或服用抗凝血劑者,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高危險群,應儘量避免頭部外傷。如有頭痛,手腳無力或智能退步,應儘速就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