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伊拉克內戰方酣 歐巴馬壁上觀

中央社/ 2014.08.17 00:00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華盛頓特稿)美國右派人士意圖打擊歐巴馬外交政策,伊拉克危機提供了絕佳時機,但美國社會早已從貿然出兵伊拉克經驗中學到教訓,厭戰並深悟動武無助中東局勢,用兵難獲主流民意支持。

伊拉克局勢6月急轉直下,遜尼派好戰組織由伊北直逼首都巴格達,史無前例宣布成立「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美國總統歐巴馬不願重蹈小布希總統2003年出兵伊拉克的覆轍,鐵了心拒絕派遣正規部隊動用精銳武器介入,伊拉克總理馬里奇(Nouri al-Maliki)轉向俄羅斯購買戰機,伊國政府軍與激進分子激戰,造成逾千人死亡、數十萬人流離失所的人道救援危機。

美主流民意反對介入伊拉克事務

歐巴馬與伊拉克劃清界線不是沒有根據,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Gallup)6月調查顯示,即使伊國情勢失控,61%的受訪者仍同意美國撤軍,34%反對;贊成美軍直接干預的為39%,反對者為54%。美國入侵伊拉克近10年,4500名官兵命喪戰場,主流民意反對介入伊拉克事務。

911事件後,小布希政府在強烈民意支持下毅然出兵阿富汗與伊拉克,造成美國經濟失落的10年,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快速崛起,成為中東原油最大需求者,美國能源卻走向自主,無須仰賴中東。華府決策者分析,如果沒有顯著經濟利益,美國長駐中東目的為何?僅為保護亞洲國家油源,穩定全球經濟的代價是否過高?

伊拉克局勢考驗堅守美國利益、有限度海外用兵為核心的「歐巴馬外交主義」,白宮依循敘利亞危機模式,以外交斡旋與多邊參與試圖調解伊拉克危機;白宮當然不樂見四分五裂的伊拉克,但美國也不願擔任什麼事都管的國際警察。

歐巴馬不願沾染無關美國長期利益的國際紛爭,即使國內政敵藉機猛烈抨擊他外交政策失當,美國國際影響力衰退,最終決策仍與伊拉克、敘利亞等戰事保持距離,即使以巴衝突加劇,歐巴馬政府仍作壁上觀,避免捲入難解的中東事務。

伊拉克地緣政治決勝負 無關美方軍援

美國立國以來,外交政策在孤立主義(isolationism)與干預主義(interventionism)間擺盪。共和黨籍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認為,「遜尼極端分子崛起絕非像天災或地震般的意外,這是美國政策失敗所引起,美軍續留伊拉克就能穩定局面。」共和黨長期批評歐巴馬軟弱,但美國社會對共和黨擊鼓出兵的印象猶深,馬侃的說法未能引起共鳴。

右派專欄作家布特(Max Boot)認為,歐巴馬任期將屆,沒有連任壓力下,即使有出兵的聲浪,但國會與輿論均無法左右他的伊拉克政策。

如何處理撤軍後的伊拉克局勢,華府浮現多種方案,包括派遣軍事顧問團援助馬里奇政府、與伊軍共同轟炸極端分子據點、動用無人駕駛軍機攻擊叛軍集散地等軍事干預舉措,期間甚至傳出美國與伊朗可能攜手合作的建議。不過關鍵仍在軍事干預後的伊國政治動向,如今遜尼派、什葉派與庫德族紛起,各方覬覦伊國南部油田經濟利益,傳統勢力的地域劃分無法滿足各派利益。

外交專欄作家畢德爾(Stephen Biddle)指出,「伊拉克地緣政治才是各方軍事優劣的最後決定因素,無關美方對伊國提供多少訓練或裝備。」

伊拉克問題淪口水戰 不致影響歐巴馬政績

美國社會平日不甚關切外交事務,但外交發生嚴重問題,將重創執政聲望。伊拉克問題在美國淪為民主共和兩黨,與反戰參戰陣營的口水戰,不至影響歐巴馬整體施政表現,但華府傳統以中東和歐洲事務為中心的外交圈,對焦點移轉至亞洲和中國大陸,總有缺乏資源的不安全感。

美國右派人士仍以恐怖行動可能發生在美國本土為訴求,意圖打擊歐巴馬的外交政策,伊拉克危機提供了絕佳時機,但美國社會早已從貿然出兵伊拉克經驗中學到教訓,厭戰並深悟動武無助中東局勢和美國直接利益,用兵難獲主流民意的支持。(詳細內容請參閱全球中央雜誌8月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