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小心「教育資源=學費」的政治修辭

蕃論戰/黃致翰/專欄 2014.08.07 00:00
新上任的教育部長吳思華前天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台灣的資源差國外2、30倍,「學生也要有一點基本承擔」。因此應該在財務透明及取得校內共識前提下,允許大學調漲學雜費。 事實上,比起其他先進國家,台灣的大學教育資源的確相形見絀。其中最嚴重、最顯著,但也最為人所不知的指標,就是每名教師所需負擔的學生數。根據高教工會理事長、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的統計,台灣每名大學教師所需負擔的學生數,從1991年的20人,惡化到近幾年的31人左右,並在各先進國家排名倒數。 但是,教育資源不足,是否就如同吳思華部長所言,必然只能尋求調漲學費之途?事實上,刻意將「教育資源」與「學費」畫上等號,正是政府意圖製造的假象。 以其他國家為例,像是肯亞、烏拉圭、摩洛哥、蘇格蘭、西班牙、挪威、土耳其、芬蘭、希臘、埃及,以及阿根廷等國家,大學以上的教育都是免學費。另外像是德國與法國,學費也比台灣還低。難道這些國家的大學都缺乏「教育資源」? 當然不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些國家雖然免學費,但對於大學教育,都投注了大量的公共經費。根據經濟學家的計算,國家在公共教育資源每投入一塊錢,就可以獲得超過四倍的社會利益。這都是習於單看帳面上的「收入」與「支出」,而不考慮正面或負面外部性的傳統思維,所看不到的龐大效益。社會用公共經費投入大學教育,維持低廉的學費,可使優秀的人才不致因為家庭經濟因素而放棄精進,最終培養強大的社會人力資本,增加國家的競爭力。 可惜的是,近年來全球受到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各國厲行撙節政策,公共資源不斷被私有資本家瓜分,將政府的社會責任推卸到國民的個人責任身上。以大學教育為例,新自由主義忽視公共教育投入的正向外部性,而利用政治修辭將「教育」轉化為「對自己的投資」,將學費的高漲合理化,使崩世代學生必須背負沉重的就學貸款,成為資本家以低薪壓榨的現代奴隸。躲在後面的,正是手中數著貸款利息鈔票而笑得喜孜孜的金融家。這就是現代資本家藉由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掏空公共財產的其中一個機制。 近十幾年來台灣廣設大學,一邊放任私立大學行五鬼搬運法規避法規斂財而學店化,一邊縮減公立大學的公共投入,教育商品化的結果完全沒讓品質提升,還如同教育社會學所預測的一樣使品質惡化。其實不只台灣,全世界都受到意圖瓜分公共資源的私人資本家操弄,例如就連擁有歷史悠久的免學費傳統德國,也在2005廢止免學費政策(雖然學費還是比台灣低,而且近幾年的政策又偏向恢復免學費)。另外像是只收取遠比台灣還低的象徵性學費的法國,也在近年來面臨公共預算刪減,學費調漲的壓力。 因此,若台灣人真的有心提升國家競爭力,就應該扭轉傳統只看帳面上收入與支出來評價公共投資的視野,正視公共投資的正向外部性,以囤積更充實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使人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與世界各地的人才競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