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專欄/危險原來離我們如此之近

蕃論戰/王炳忠/專欄 2014.08.05 00:00
2014年7月31日,本來再尋常不過的夜晚,從八點多起,高雄市前鎮區民開始嗅到疑似瓦斯的臭味。消防人員隨即到來,發現凱旋三路和二聖一路口的水溝冒白煙,卻未能找到噴發點,詭異的氣息逐漸升高。九點許,市府開始封鎖現場,但沒有疏散居民。直到十一點半,環保署南區應變中心的人員,才確認瀰漫在空中的氣體是丙烯,之後不到半小時,凱旋二、三路,二聖路,三多一路一帶便發生連環氣爆。離八月只剩下最後幾分鐘的時間,熱心送水的陳進發前里長,還有好幾位消防人員及當地民眾的性命,卻永遠停止在2014年的七月。   聽聞此一噩耗的第一瞬間,人們的反應多半都是極度的驚訝。台灣人還沒能從澎湖空難的震駭中醒轉過來,如今又見到高雄的同胞遇難。高雄國軍802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說,平生從未經歷戰爭,但當天夜裡的急診室就像戰爭發生後一般。在現場親歷氣爆的老人家,不禁想起七十年前美軍空襲台灣的場景。短短兩個星期,讓長久習慣於安穩環境的台灣人,驚覺危險原來離我們如此之近!   這次不幸的發生,顯然有許多人為的因素。相關的人事責任還在釐清,一般認為李長榮化工廠應負首要責任,而高雄市政府第一時間錯判形勢、未能採取斷然措施亦難辭其咎。此外,各部門處理這次氣爆災害時呈現的紊亂情況,更反映了政府缺乏單一的防災總署統合各種災害的專業人才。當前表面上消防署是防救災最高事務機關,實況卻是地震颱風成災歸內政部、交通災害歸交通部、伊波拉病毒歸衛福部、核災歸原能會。鬆散型的中央防災辦公室未能有效應付各種現代化災害,國家級的防災總署及標準化流程可謂迫在眉睫。   令人扼腕的是,防災總署之議並非現在才開始談,而是從十幾年前就一直說到今天。2004年陳水扁時代推行政院組織改造時,就有不少建議成立國家級防災總署的聲音。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輿論對此也一度相當關注。但是到最近一波的中央部會組織改造,防災總署都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台灣的民選政治環境,看似對政府有很強的監督,卻經常流於短線議題的炒作,使得政治人物多擅長浮面的作秀包裝,卻沒有多少千秋萬世的長遠規畫。人民也習慣於跟著媒體吹捧辦活動、放煙火的縣市首長,最好時不時還要在鏡頭前流淚、罵人,好像這樣就有了「形象」,但真正問題的解決卻付之闕如。   從澎湖空難到高雄氣爆,給台灣人最大的啟示,便是危險就在我們身邊。因為一時的不察釀成災禍,就和決策者一念之間導致戰爭一樣,都是最標準的人禍。一些人常認為台灣處於國際關係中的戰略要地,定能得到美國、日本等強權的庇護,卻未思考正因為台灣所在的敏感位置,經常稍有不慎就跌落危險邊緣。政治人物頻頻信口開河,用花言巧語來處理嚴肅的軍國大政,大家久了也不以為意,宛如戰爭絕不可能發生。然而過去二十年裡,台灣其實好幾度瀕臨戰禍,大多數從未經歷戰爭的年輕人,直到這回從新聞上目睹高雄氣爆的不幸,才稍能體會遍地烽火、骨肉分離的人間悲劇。 上個月剛剛從大學畢業的一代,已是民國八十年後出生的「八年級生」,他們是標準在台灣政治開放、經濟起飛後成長的「天之驕子」,「小確幸」是他們大多數人認定的人生目標。「安定」、「法治」、「秩序」這些被他們鄙視的觀念,正是支撐「小確幸」的重要價值。我們能盡力去做的,就是居安思危,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人能掌控的固然有限,但至少我們要努力維護,千萬不要輕易破壞前人建設的成果,讓隨口喊爽的「遍地開花」變成了「遍地烽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