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台南紅球 賞櫻

民進黨兩岸戰略決斷是什麼?穩健台獨?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2014.07.23 00:00
—主權立場清楚,對北京態度善意;兩岸政策彈性務實?

轟動一時的民進黨凍結台獨黨綱案,在民進黨代表大會中被蔡英文主席凍結處理,只討論了5分鐘就決議交給中央執行會研議。按慣例,這種處理方式,等於這個案子就到這裡結束了。何況,在黨代表大會開會前夕蔡主席講了一段話,說「台獨黨綱是民進黨創黨時期所揭示的目標,也是這一代民進黨人以及台灣人民的追求與理想。隨台灣民主化,建構深厚的台灣意識,這個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如何去『凍結』?如何去『廢除』?」講得斬釘截鐵。

但是可能為了趕快結束討論,她又說「民進黨1986年創黨以來,有8次黨綱修正,每次修正都經過黨員熱烈縝密討論過程,修正後,就引領台灣社會價值取向及走向,今天所有提案,全部交付中執會來討論是一個適當的作法。必要時不排除再開黨代會進行處理。」這又讓凍獨人士重新產生一絲希望。

無論如何,這說明了當前的統獨戰略這議題,民進黨只由黨主席表達了她的個人意向,個人意向雖然明確,但民進黨仍然沒有做成「法定」的戰略決斷。

儘管黨綱有8次的修正,但是涉及主權,統獨立場及戰略的,只有1991年修的那一次。但其間,對主權,統獨立場及戰略設定,民進黨其實另外處理了6次,但是,都沒動到黨綱,只是依對當時情境判斷以決議文的方式做戰略的決斷。最後一次的主權決議文是2007年的正常國家決議文。

這幾次的戰略決斷有的影響深遠,有的連名稱都已經被遺忘,社會的支持度更是有高有低。2008年、2012年雖然兩度遭遇到大選失敗,也因此引起了對於兩岸政策甚至兩岸定位長期的激烈爭議,為了處理這爭議, 7年來,辦了兩次工程浩大的研討會,先是大規模地召開了「十年政綱會議」,然後是規模更大的華山會議和中國事務委員會會議,後者,在約半年的時間內,召開了多次黨內外會議,參與者超過600人次,黨中央彙整的文件幾十萬字。但是民進黨不只都沒有根據研討的成果做成戰略決斷,甚至黨的領導階層還長時間中,連個人的戰略意向都刻意維持模糊,只有謝長廷長凍獨立場明確。真是奇怪無比。

直到凍獨案成案全代會非處理不可時,黨領袖們對台獨戰略的意向才在外界追問之下逐漸明確。為什麼戰略遲遲不做決斷,甚至意向形成都一拖再拖,現在卻又突然有了明確的意向?主要的理由應該有三個:

一、台獨儘管是民進黨最受社會矚目的主張,但是對台獨的內涵,定義,實踐的戰略,國際社會,北京甚至台灣社會本身對台灣主權的看法,黨的領袖們繁忙之下,並沒有付出足夠的關切去瞭解,像謝長廷,從2012年開展之旅直到香港會議,外行的說法層出不窮就是個例子。

但是意外的,他的外行和誤會反而成為他努力推動憲法各表和凍獨的動力來源。在他強力的動員施壓下,民進黨中央黨部幹部不得不召開了一連串的華山會議,並且進行了台灣有史以來對於兩岸關係最全面、最深入的探討。特別是在涉及兩岸的國家認同、價值、政策各方面對民眾做了最廣泛而深入的民意調查。民進黨的領袖們在這的過程中終於逐漸增加了對台獨的瞭解,於是意向慢慢地明朗化。

二、雖然大家都從各種民意調查上注意到台灣社會對台獨支持度的上升,但是這支持度能轉化成多大的政治力不但沒有概念,甚至還不少人還認為台獨是「票房毒藥」,一直到太陽花運動爆發,他們才強烈地受到意外的衝擊。

三、稍年長的政治領袖,思維比較複雜,而中壯代的賴清德,由於醫生出身,並且沒有太複雜想法,因此到上海復旦對話時遇到台獨議題反而得體地坦誠直率正面回答,結果受到台灣社會普遍高度贊美,猶如陳菊北京行和舉辦高雄世運的翻版,兩人聲望維持高檔,這大家看在眼裡。

在這三個因素交錯之下,最近蘇貞昌、蔡英文丶謝長廷三人對台灣主權的說法和過去都有顯著的不同。本文一開頭引用了蔡英文主席對台獨黨綱的正式肯定的一段話,這些話,固然似乎過去並沒聽到蔡英文說過;而蘇貞昌,在2013年5月還說:「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建設國家,不是回頭搞台獨」,但是現在他強調民進黨必須清楚表達台灣主權獨立立場,不能有模糊空間,他說「這是台灣的主流民意,民進黨應該對自己的立場有信心。」。

至於謝長廷,現在雖然一句「凍獨的條件不成熟」說得很含糊,但是究竟和過去清楚地表示要儘快修改台獨黨綱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改變是,他過去強調馬總統選舉所以勝過民進黨,關鍵在於馬總統反對台獨,因此他認為民進黨非凍獨而堅守中華民國國號不可;但是他現在說馬總統像中華民國的說法,在廣義上有時也被認為是一種台獨,謝這樣講等於是說,連馬英九堅持中華民國國號都會被認為台獨了,那麼民進黨凍獨而守中華民國豈不是沒有什麼意義?

謝長廷又說,國號「贊成叫台灣的有68%左右,但是中華民國有63%至65%的人贊成。」他雖然說「這一切都是需要溝通」,但等於也認識到過去台灣人只接受中華民國國不接受台灣國的看法大有失誤。

顯然,他許多的改變應該是來自於他看到了民進黨在華山會中調查出來的豐富民意資訊,而這些調查又是因為謝持續施壓,使得中央黨部不得不努力做調研的結果。所以,他要改變民進黨的努力,最後反而造成了他自己「認識」上的改變。

至於他「主張」上的改變則參加黨內權力的角逐應該是關鍵。

既然台灣認同的大環境是獨長統消,這轉變自然強烈地制約了民進黨黨公職的政治選擇。這就是他凍獨賣力了兩年之久,他自己轄下派系的黨公職跟隨一起凍獨的並不多的緣故。在這樣的大環境中,他要維持甚至擴張在黨內派系的力量,非調整立場不可。這次黨內中央委員的競爭,他的派系獲得了五席,其中有兩席是新加入的,這兩位原來都是屬於最激進的「一邊一國」連線的成員,意識型態上站在凍獨他的最尖鋭的對立面,無疑的,如果謝立場不做大幅修飾,這兩人就參加謝系,其支持群眾勢必崩潰。所以在權衡之下,謝就納入兩人的立場做了必要的轉變。他這一改變說詞,除了少數外,連原先跟隨他的黨公職多數都鬆了口氣,並且開始為蔡英文凍結凍獨案做解說員。

兩年來,民進黨黨內領袖的意向轉變雖然不小,但是,看來轉變是對大環境有所反應,在且戰且走進行的轉變,也因此,其意向一直到民進黨全代會召開前夕才明確化,這自然就在時間上沒有做成戰略決斷的餘裕。

事實上,華山會議所做的調研,得到了對台灣的民意一個很重要的結論性的瞭解。那就是和國民黨在兩岸的定位和價值立場上競爭民眾的支持時,民進黨站非常有利的優勢的一邊;但是在兩岸的具體政策上,民進黨則站在劣勢的一邊。華山會議結束後中央黨部中國事務主管公布了一個民眾對民進黨最不滿的是「逢中必反」,就是在向社會承認在兩岸的具體政策上,民進黨是輸的。

中國事務部把這結論提交中國事務委員會,很明顯,是要建議決策群依據「民進黨立場優勢,政策弱勢」的基礎做成戰略決斷。很遺憾的,民進黨的決策群並沒這樣做,甚至直到現在,才對主權立場有明確的意向;而在具體政策上則甚至於意向都仍然不明朗,也因此談不上什麼戰略決斷了。曾當過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的杭之(陳忠信)說對兩岸議題:

「十多年來,最大陣仗的是上一屆黨中央,動用了可能是創黨以來最大政策研議能量。了解問題本質的人都清楚,在這議題上,最重要的是政策(治)決斷,研議也好、探討也好,都是為了要鋪陳這個決斷的出現。」

但是因為沒有戰略決斷,所以成了:

「在搞盍各言爾志的座談會,走個過場。問題仍然在那裡。」這實在是非常令人扼腕的。

事實上,依據黨部幕僚千辛萬苦做成的調研結論,民進黨的戰略決斷方向實在已經呼之欲出了,那就是「穩健台獨戰略」:

主權立場淸楚;對北京態度善意;兩岸政策彈性務實。

立場必須清楚站穩,不只那是創黨的許諾,也是當前行主流民意,而且在策略上非常重要的是,立場必須清楚站穩,才能拉出態度善意和政策彈性務實的空間。否則在支持者和主流民意的質疑之下民進黨將進退失據。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