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勿輕忽!超過95%民眾有異「腸」狀況

NOWnews/ 2014.07.22 00:00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你有異「腸」狀況嗎?一份來自健診中心的分析發現,自2010~2013年接受該中心大腸鏡與乙狀結腸鏡檢測,共超過3,000筆資料中,發現腸道異常比例有上升趨勢,2010年約為八成,至2013年則超過95%,異常且有瘜肉者,2010年約為18%,至2013年近倍數成長,約為34%,成長比例驚人。

不只如此,瘜肉患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從患有瘜肉中的資料中分析,2010年49歲(含)以下患者約為5成,但2013年則上升達約63%。哈佛健診中心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納祖德表示,瘜肉需視類型判斷是否可能轉為大腸癌,發現瘜肉不一定都需要切除,但若是腺性瘜肉,則需盡速處理,以防轉變為大腸癌,建議民眾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掌握腸道健康狀況。

納祖德表示,腸道異常包含痔瘡、發炎、瘜肉等情況,若發現瘜肉需多加警惕,若為腺性瘜肉,建議需盡速切除以防大腸癌上身。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2011年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以大腸癌居冠,且六度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 大腸癌初期無症狀,不但病人容易乎略,且糞便潛血檢測有可能會呈陰性反應,錯失治療良機。大腸癌0期發現5年存活率為86%,到了4期後即剩12%註2,不只存活率跳躍式下降,且後期處理可能會在腹部用人工肛門,加上種種醫療相關費用,不只對身體與心理造成影響,同時加重經濟上的負擔。 大腸鏡與乙狀結腸鏡是檢測腸道健康的常見方式,但乙狀結腸鏡只能檢測到腸道前60公分,完整度低於可全腸道檢測的大腸鏡。納祖德表示,若擔心大腸鏡檢查的不適感,建議可詢問醫師,檢查時是否以灌水代替灌氣,以減少腹漲感。除減少不適感之外,納祖德強調,安全還是做大腸鏡主要的考量,大腸鏡的麻醉會讓人輕微昏沉但仍有意識,對醫師指令可產生反應,安全度高,但還是建議選擇由麻醉科醫師施打麻醉的大腸鏡檢查,而若是心肺、肝、腎功能較差,或是特殊疾病、高齡者,應先進行麻醉評估。 檢測到瘜肉不一定需要切除,因為瘜肉分為增生性與腺性瘜肉,只有腺性瘜肉會癌變,增生性瘜肉並不會轉變為大腸癌,目前已有技術可從大腸鏡中看出瘜肉屬性,若發現腺性瘜肉則建議切除,並定期追蹤,若為增生性瘜肉則不需切除。但若發現增生性瘜肉,不論是否切除,仍要考量日後長出腺性瘜肉的可能性,所以建議1-2年檢查一次,確認腸內是否有腺性瘜肉或是癌變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雖好發於5、60歲的長者,但因為飲食西化以及現代人常見混亂作息(包含睡眠、用餐、運動時間等) 等原因,3、40歲發病者變多,且較為年輕時發病,可能因為細胞較活躍的關係,讓癌化的進程比長者快,是一大隱憂。 納祖德表示,他曾經遇過一名大腸癌患者,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不煙不酒,在四十多歲時罹患大腸癌。所以不應自認年輕,就疏忽大腸鏡的重要性。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更需小心預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