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書劍集》金融市場的貨幣現象

自由時報/ 2014.07.21 00:00
◎歐陽書劍

股市反映企業獲利的前景,傳統上被視為是未來經濟榮枯的櫥窗,不過金融海嘯後的這幾年,全球股市已成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櫥窗。因此,在歐美股市屢創歷史高點之際,泡沫之聲即使因無相應的強勢經濟而響起,但在央行官員和大眾信心一樣分歧的此時,金融市場暫時應未到危險邊緣。

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陷入谷底,歐美股市卻隨後大漲,憑藉的不是經濟走揚,而是寬鬆貨幣政策的資金加持。對官方來說,壓低長期利率、拉抬金融市場以烘製財富效果,可以刺激消費、提振投資,使衰退的經濟儘速回到常軌。過去幾年的股市活絡,因此並非完全立基於企業業績必然上揚的預期。

二○一○年十一月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啟動第二輪量化寬鬆(QE2)後,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也在華盛頓郵報發表專文捍衛政策,說明QE2的目的就是要營造寬鬆的金融環境,若股市走揚,將能提高股民的財富及信心,就能提振消費,帶動所得和企業獲利的增加,使經濟走回良性擴張的正面循環。

二○○八年金融危機後,主要國家中央銀行就在執行量化寬鬆後,資產負債規模大幅膨脹。截至上月底,美國聯準會(Fed)的資產規模已從二○○八年八月以前不及一兆美元,增加至四兆四千億美元左右;歐洲央行也從一兆四千多億歐元提高至二兆餘歐元;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規模,則從一○八兆日圓,上升至二五八兆日圓。短短幾年,三大央行的總資產負債規模,從四兆美元一路攀升至十兆美元左右,並使效應外溢至開發中國家。

執行量化寬鬆政策買入債券,使央行資產負債規模膨脹釋出貨幣,拉低長短期利率,雖已使股市和房市上揚,完成官方的目的,但也造成金融市場的扭曲,遠離其反映經濟前景的基本面。

也因貨幣現象在目前金融市場上扮演格外重要的角色,分析當前股市和房市發展,不能拘泥於傳統的指標。以股市言,在消費和投資未大步跟上甚至超越往常前,即使整體本益比偏高,亦屬必然。中期經濟是否如中央銀行決策者的預期,隨著金融市場的活絡落底而上,因而影響寬鬆貨幣政策結束的程度及速度,才是觀察的關鍵。

Fed目前雖只是減少每月購買債券的規模,歐洲和日本央行也尚無緊縮的條件,但在央行官員眼中非常規的寬鬆政策終將劃上休止符。各國央行回到常軌的方法不同,英格蘭銀行已明確表達第一次升息前,將不會釋出量化寬鬆購入的債券;但美國有專家認為,Fed可直接以持有的債券數量做為貨幣政策的操作工具,無需如同以往直接更動政策利率。不過,不管是哪一種,終將影響金融商品的價格。

一九七○年時,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就指出物價膨脹總是貨幣現象,當貨幣供給增加超過產出的成長時,將會使物價上漲。一般金融商品,當然也可能因貨幣供給的增減而改變其價格,因此,不用等到明確升息,在央行開始釋出持有的債券前,金融市場就會有較激烈的反向回應。不過,中央銀行專家們這一次將更為謹慎地走出非傳統的手段,不致形成刺破泡沫的激烈政策。

當然,也不能忽略傅利曼同一文章同一段文字的後半段:貨幣供給增加的原因並非僅止於貨幣政策,政府支出改變及民間消費的融資等,都會對貨幣供給有所影響。因此,官方和民間的互動結果,並非中央銀行所能完全掌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