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假論文事件 管碧玲:我所瞭解,不只蔣偉寧一人

NOWnews/ 2014.07.15 00:00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因捲入假論文風波,昨(14)日宣布去職獲准,但這一次的假論文事件,似乎戳中了不能說的祕密!民進黨籍立委管碧玲就說,國內學術界讓期刊發表的量化數字和學術成就劃上等號,導致學術亂象,由來已久。 管碧玲在臉書寫道,不只蔣偉寧,行政院應對官方率先清查!她說,國內學術界讓期刊發表的量化數字和學術成就劃上等號,導致學術亂象,由來已久。 管碧玲指出,舉凡論文相互掛名、一稿拆包、變裝多投等等,「論文衝量」的現象蔚為風氣。其中,「掛名」的現象最為普遍,這次是鬧成國際醜聞,才引起關注。 事實上掛名的方式有兩種差別,一種是:主持或協同主持研究計劃,或指導教授指導學生實驗或研究,這種掛名的問題是:共同研究的話,國內習慣按照作者資深程度來排名,也就是由資深學者當第一作者,年輕學者只能當第二作者,特別是指導教授與研究生共同發表的論文,學生(或學生輩)寫的論文發表時卻被指導教授掛名第一作者,實際撰寫論文的學生(輩)淪為第二作者,結果成為指導教授個人的研究成果。有些論文在期刊發表後教授還能申請獎勵金,這對學生(輩)頗不公平。 管碧玲說,第二種就是蔣偉寧這種,完全沒有共同研究的事實,卻掛名成為作者,這種亂象充斥在學術界,尤其是在官方!「我所瞭解,不只蔣偉寧一人。」她呼籲,行政院應率先通令所屬機關,要求全面清查,若有相同情況,甚至長官利用權勢,大加享受部署研究成果,掛名成習的,藉機做適當處置,清吏制,也還學術研究乾淨的空間。 另一方面,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也說,不清楚蔣偉寧的某些學生或研究團隊成員是否有「灌票製造論文被引用次數」的情形,但是蔣偉寧在13日的記者會的確連他自己都提到了「同一個引用圈」這件事。 劉宏恩說,無論如何,一味強調 SCI、SSCI 和論文影響指數 Impact Factor(藉由論文被引用次數計算)這些「量化」標準的結果,既然教育部、科技部(國科會)和學校只想要看「數字」,那當然會有人想:那我就「製造數字」給你看啊。 他認為,這不是個案問題,是整體制度、政策和學界風氣的問題。這件事情不能只做誰下台不下台的討論,曾經這樣做的也不會只有某人的學生或什麼學生的哥哥,而是有更深層的通案問題必須檢討改正。 劉宏恩說,SCI、SSCI和論文被引用次數這種可以被「做」出來的神話,首先應該第一個被打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