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花大錢改造 業者看法不一

自由時報/游蓓茹 2014.07.13 00:00
〔記者游蓓茹/台北報導〕台北市「老房子文化運動」借助民間力量來解決中央單位所無法處理的「廢棄」歷史建物,立意雖佳,但動輒數千萬元的整修費用恐讓美意變調。對此,有文創業者也建議,市府是否能提供補助或配套,獎勵有心投入的中小型業者或文化性產業,可避免歷史建物全面淪為商業用途。 利潤不高地點不佳 不考慮 進駐美軍宿舍經營餐飲業的「轉轉吉拉朵」義式冰淇淋負責人林佳華說,老屋最大的問題在於管線與維修,像是木頭腐敗、地基是否要強化、管線老舊等,都是隱藏成本,由於「老房子文化運動」明定不能更動房屋外觀,對於產業進駐有限制,業者在商言商,若產業利潤不高或是地點不佳,就不會考量這些動輒千萬的老房子改造計畫。 要看是否有補助或配套 林佳華直言,政府的美意值得嘉許,但是否能有補助或是配套,鼓勵中小型業者或產業多元性,畢竟修繕完後,政府也會將房子收回去,但成本都轉嫁到業者身上,「與其這樣不如去租新房子」,花相同的錢、敲打裝潢都不受限制。 房子越塌越好 發揮彈性高 成功通過老屋媒合計畫的「米洛克設計」負責人鄭先生說,他長期熱愛古蹟,願意投注心思在老屋改造,文化局讓業者自行提案,內部相關配置可一次到位,若向民間業者租屋,內部就無法變更、或需要重新整理,雖然原本預計七百萬的整修經費,至今已追加到一千萬,但評估一次簽約後可租用九年,對成本回收有信心。他甚至認為,房子越坍塌越好,需要拆的越多,可以發揮的彈性就越高。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