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旅人誌】初夏,茶香四韻

景點家/景點家 2014.07.11 00:00

文/TRAVELER Luxe旅人誌洪禎璐

你曾想過,茶能有八百種風味嗎?你可知道,用碗公豪邁泡茶,反而能喝出真滋味?茶文化不只有傳統正經的一面,隨著時代變遷,從茶葉產製到品茗方式都不斷與時改變。這次,讓我們拋開對茶文化的既有印象,從不同角度來親近茶文化。

品茗是一種關於慢的享受。(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純淨自然,秘境茶園

熊空茶園

找一塊最純淨的土地,復耕荒廢許久的日治時代茶園。熊空茶園坐擁山頭,不僅茶園景致開闊,視野佳時更廣達海岸。

茶農將剛採收下來的茶放進布袋中,準備送至製茶中心。(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曾經,三峽地區有滿山遍野都是茶園的盛況,然而隨著製茶業的沒落,這些茶園就淹沒在荒煙蔓草間,無人聞問。擁有百年歷史的台灣農林公司,繼承其前身「日本三井合名會社」所開發的廣闊茶園,近十多年來陸續將南投魚池、苗栗銅鑼等地的茶園轉型為有機種植,並在公司所擁有的三峽荒廢茶園中,找到一片附近沒有墳墓、沒有廟、沒有住家,從水質到空氣都純淨,不會受到外在污染所影響的地方,採有機方式進行復耕,而這片茶園就是位在熊空山頂的熊空茶園。

北區分公司林經理表示,烘製好的茶葉是捲在一起的,若是種植時在葉面上噴灑了農藥,不管沖到第幾泡茶,還是會有農藥殘留。為了消費者的健康,儘管有機種植這條路走來辛苦,他們還是願意投入。

熊空茶園選用玻璃茶具來泡茶,能同時欣賞茶湯顏色。(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復古情調大寮茶文館

在前往熊空茶園之前,可以在半途的大寮茶文館稍作停留。昔日,三峽生產的茶葉可以乘船沿著竹坑溪到竹崙溪、三峽溪,一路往下游運到淡水。現今,溪流已無法行船,位在竹坑溪畔的大寮茶場也改為精製場,而1944年建於茶場一旁的場長宿舍則曾短暫作為員工宿舍,而後荒廢數十年。2013年,農林公司重新修建這棟已然頹圮的木造土牆建築,保留原有的基座、圓窗、格局和屋瓦,換上嶄新的魚鱗板外牆後,以「大寮茶文館」之名開放給民眾參觀。

大寮茶文館完整保留原有格局。(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循著指標,轉入狹窄小巷後不久,便能看到大寮茶文館。館前佇立著兩株高聳的百年荔枝樹,加上覆滿青苔的屋瓦,隱約能感受到這棟屋宅歷經過的年歲。現在的大門其實是原本的後院開口,而原有的前門則成了通往戶外泡茶空間的入口。從完全敞開的門口進入館內,寬敞的展示空間由原本的客廳和兩個房間拆去拉門後組成,而旁邊兩間一榻榻米式、一坐式的泡茶包廂,在過去也是茶室。 大寮茶文館裡古意盎然的和式茶室。(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館內處處可以見到古意盎然的櫥櫃及陳設,這些幾乎都是來自農林公司各個荒廢宿舍裡的老家具,皆有數十年的歷史了,加上小巧雅致的盆栽、鮮花、藝術茶具等等裝飾小物,讓這裡成為充滿復古情調的舒適宜人的空間。來到這裡,除了逛逛牆上展示的農林公司歷史、產品和相關泡茶知識外,也可以坐下來泡茶。不妨選擇透明的玻璃茶具,可以欣賞到茶葉在熱水沖入後逐漸舒展開來的模樣,搭配著水果乾或酥餅享用,小憩一番,讓人不知不覺就忘卻了煩憂。

城市覓清香,文化體驗

台北找茶園

賦予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新風貌,結合茶文化展場、品茗區與各項體驗活動,期望拉近台灣在地茶、各國茶文化與人們之間的距離。來到台北找茶園,主建築體高高在上,來客得循著曲折階梯一路往上。不過,沿途風景一點也不單調,左側有鴨子在池塘上悠晃,旁邊的大片斜坡草坪將會有羊咩咩進駐,右側是精心規劃的日式庭園造景,後上方還有從南投信義鄉運來的50株老梅樹。平台走道旁栽植了當季花卉,我們造訪時,紫色與白色百子蓮正盛開,以嫵媚的斜倚姿態迎接來賓。 竹編燈搭配茶染掛布,營造出雅致風情。(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頂著紅瓦、有著類似三合院ㄇ形主體的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是在十多年前為了重振南港茶葉而興建的。一般人聽到包種茶,總會想到文山包種茶,然而南港才是包種茶的發源地。在清光緒年間,來自福建安溪的王水錦、魏靜時發現這一帶適合種植茶樹,並研發出不需薰花就有天然花香的製茶法後,便藉由講習會將包種茶製法推廣至周邊的文山、深坑、石碇等地。

周末推出各式各樣茶文化體驗。(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後來,隨著煤礦開採及重工業進駐,南港地區的茶園逐漸荒廢,直到三十多年前,相關單位才展開重振製茶業活動,目前南港約有18位茶農,他們將當地廣植的桂花運用入茶,以桂花包種茶聞名。前農委會休閒農業輔導顧問江慶鐘,因為對茶有著特殊情感,亦熱愛購買比賽得獎茶,便將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承租下來,改造為「台北找茶園」,期望透過各種方式帶領人們親近茶文化。 台北找茶園除了可以坐下來品茗外也有需多手作體驗。(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台日融合,玩味在地好茶

八拾捌茶輪番所

在輪番所百年鬼瓦與脊瓦的陪伴下,以開天碗沖泡,品嚐台灣在地好茶的誠實風味。不疾不徐,遇見最剛好的品茗步調。鄰近西門町鬧區,這裡曾是台灣最大日式仿唐佛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台灣別院(一般稱西本願寺)所在地,整個園區包含本堂、庫裡、御廟所、樹心會館、輪番所、鐘樓和廣場,一路陪伴庶民走過動盪混亂的近百年歲月,直到最近才以清朗的面貌重現在世人面前。其中,以日式建築工法重新修建的輪番所,由八拾捌茶進駐,供應自家焙製的台灣在地好茶。

入夜點燈後,輪番所散發另一種風情。(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沿著中華路步行至此,位於廣場邊角的木造輪番所相當引人注目,小丘高台上的鐘樓也給人喜出望外之感。自1949年之後,西本願寺園區的面貌隨著時代轉變而有大幅改變,本堂由中華理教總公所進駐,外面的廣場則成為退役軍人與眷屬、大陳義胞等,建蓋臨時住所而形成的中華新村。1975年一場因雷擊而起的大火燒毀了本堂、庫裡、御廟所,之後從台灣各地前來台北打拚的人們也紛紛進駐這裡,逃過祝融之災的輪番所,於是成為居民以塑膠浪板和鐵皮補強牆面的住所,只剩下鬼瓦與脊瓦尚保存完好。

八拾捌茶準備各種精緻茶點。(圖片提供/TRAVELER Luxe旅人誌)

如今來到這裡,違建已全數拆除,露出尚存的本堂臺座、御廟所臺基,並重現參道路徑,輪番所也以修建後的新面貌示人。輪番,是日本佛教監督分支寺廟的職位,而輪番所即是輪番所住的宿舍。開創品牌至今屆滿三年的八拾捌茶,當初

為了尋找拓點店面,意外發現台北市文化局的老房子文化運動釋出了「輪番所」這個空間,因為大小及氛圍十分適合八拾捌茶,便試著投標,而有機會將經營茶館的想法提前實現。

八拾捌茶創意總監蕭勝元表示,雖然品牌包裝強調現代感,卻都是運用台灣傳統元素,如鐵鑄窗花、花磚來做變化,與輪番所這棟建築的本質是有部份相近的。此外,他們也從輪番所代表的台日文化交流意義出發,將日本文化融入其中,日常喝台灣茶,而在節日則有日本茶道、和服著付、和菓子捏製等活動。

更多相關文章內容請看2014七月份旅人誌介紹

http://www.mook.com.tw/books.php?op=traveler_luxe_list&travelerpageid=19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