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放假即出國 體驗兩岸文化

中央社/ 2014.07.06 00:00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新加坡特稿)新加坡的學制採取英國學制,一年放4次假,較長的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長約4週,11月中到12月底則有六週假期,因此很多家長會選擇在這個時候請假,帶著家中的孩子出國旅遊。

回台省親熟悉台灣

不忘本兼體驗文化

由於新加坡是一個匯集世界各地人口的地方,530萬人口中,約有200萬是外來人口,因此一個特殊的現象是每到長假期,許多中、小學生會回到父母的家鄉,和仍在家鄉的親友團聚。

嫁到新加坡已10年的李靜玟,是台灣台北人,每年的6月和12月假期她都會帶12歲和九歲的兩個孩子回台灣,待上半個月到四週,見見外公婆,同時熟悉台灣的文化。

李靜玟說,除了和親戚見面,另個目的也希望孩子多講中文,不要忘本,「我家小孩都說他們是一半台灣人,一半新加坡人」。

例如9歲的孩子講話會夾著英文,和阿公說「我要去玩game」,但是阿公不懂什麼是game,孩子和不懂英文的老人家講話時就必須想辦法講中文。

除此之外,她也會帶孩子體驗新加坡沒有的活動,例如到台南住在魚塭上的民宿,學習釣魚,或是到台灣現在很紅的觀光工廠,學習手作工藝,「台灣比較有創意,對孩子來說是蠻好的體驗」。

因Kiasu假期也要補習 出國浸濡學習中文

新加坡人和台灣人一樣,重視學業成績,「怕輸」(Kiasu)就是新加坡父母的寫照,小朋友除了平常放學後補習,假期也不得閒,數學、理化都不能少,還有各式各樣的營隊要參加。

新加坡約75%的人口是華人,但是上課以英文為主,英文是年輕一輩日常生活中交流的主流語言,中文之於新加坡小孩,就跟英文之於台灣小孩一樣,必須經常練習才會熟悉。

在新加坡的各式各樣營隊中,有種叫做「浸濡」的海外文化體驗活動,由校方帶著學生前往中國大陸或是台灣,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

目前已經是上班族的陳小姐曾經在高二那年曾隨學校參加過前往台灣的浸濡活動,兩週的活動期間,他們和台灣的高中生一起上課、交流,與台灣的高中生講中文,另外參觀台灣的知名景點如故宮,了解中華文化。

陳小姐說,由從講英文的環境到講中文的環境,生活中必須全部使用中文,讓她那段時間練習了不少中文,也由於這趟旅程,開啟了日後她到台灣念大學的起點,她說,那兩週內體驗到台灣人的熱情、文化和自由,是她選擇到台灣念書的原因。

政府力挺浸濡活動 教學生換角度看問題

今年12歲的陳妍均是中學一年級的學生,兩年前也曾隨學校參加過前往中國大陸的浸濡活動,當時學校帶他們前往北京和西安,參觀了知名景點如長城、頤和園和兵馬俑等。

除了參觀景點,學校帶學生參加新加坡所沒有的文化體驗活動如造紙、雕刻,都讓小學生覺得很新鮮,新鮮的還有與新加坡不同的飲食文化,所有的一切都讓陳妍均覺得非常有趣,藉著生活化的體驗,她更加了解在新加坡沒有注意到的中華文化。

此外,學校安排學生和當地家庭同住,以及和當地學生一起上課,陳妍均說和在新加坡上課感覺很不一樣,因為大陸學生中文程度比較好,數學也用中文上,幾天的上課下來她覺得對中文真的有幫助。

浸濡是新加坡政府大力支持的活動,教育部編有預算補助清寒學生參加浸濡,新加坡政府希望浸濡能提高新加坡學生掌握雙語的能力,政府也希望在另一種文化環境浸濡的經驗,能讓學生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並看到外面的世界正在如何發展。

新加坡教育部長王瑞杰也曾提過,出國浸濡學習的機會,讓新加坡學生從小就能接觸純講華語的環境,2011年就有1萬5000多名學生到中國大陸或台灣浸濡、交流或參加課程輔助活動比賽。(詳細內容請參閱全球中央雜誌7月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