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兩岸觀初試啼聲, 朱立倫揮漂亮安打!

美麗島電子報/周玉蔻 2014.06.27 00:00
  這不是朱立倫首次公開談論兩岸政策相關議題,卻是朱立倫做自己的第一次提出兩岸政策觀。他的初試啼聲,錯綜複雜中出現在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往訪新北市的場合,敏感微妙、各界矚目;漂亮的安打,朱立倫過關了。   看得出來,昨天和主動找上門來的張志軍會面,大陸客眼中藍營接班紅人的朱立倫,內斂謹慎,步步精心。「求同尊異」四個字,站上了全國性領導人的高度;區別掉他與馬英九、蔡英文等人詮釋兩岸思維的異與同用詞重複的陳舊感,有傳承、有創新,還有溫馴中的堅持。他以朱立倫自主身分揮打出了線條美麗,距離完美的三壘安打,恰到好處,足以得分又不功高震主。接下來如何得分,怎樣得分,還有更多的想像基礎。 朱立倫難道不能一炮而紅,一棒揮出全壘打嗎?他選擇了低調、保全自我風格的篤定。   「求同存異」,馬英九2008年以來闡釋兩岸政策主張的經典四字訣;「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蔡英文2012年總統選舉前一年所提兩岸最新論述;這等全國性政治人物格局和兩岸關係精髓解讀,囊括了各方奧秘的話術,還能如何突破?怎樣掌握?   朱立倫昨天送出了令內行人驚喜;旁觀者驚艶的作品。相對馬英九的「求同存異」,「存」字的靜態消極;朱立倫向張志軍提出的「求同尊異」中的「尊」字,增添了有著交互感的動態進取精神,跳脫「存異」守在原處的拘泥,也謹守了「求同」中馬英九立下的分際原則。「求同尊異」更棉裡帶針的,輕輕刺穿了「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之說蔡英文版的虛無空泛。   李登輝前總統可以不必再擔心朱立倫政治主張模糊、不很清楚的質疑了;「求同尊異」道盡一切。話不在多,在精準。朱立倫準備這個四字哲學,不是一朝一夕了,只是最佳時機場合的提出問題。他和幕僚沒有料到的,恐怕是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到訪,讓他被動順勢,在新北市平台上,拋出高規格的兩岸觀主張。   守時待命,易經鼓舞人的基本信念,對照在朱立倫昨日一鳴驚人滿堂彩,受到各界肯定的表現上,確實充滿啟發性。   朱立倫受限於地方首長身份,很少公開討論兩岸議題,但對中國大陸他並不陌生,而且十分熟悉。2009年5月17日他奉馬英九主席指派,以桃園縣長兼國民黨副主席頭銜,出席廈門第一屆海峽論壇,甚受矚目。那時的致詞發言,是黨副主席,不具個人色彩;那天,朱立倫的話是這樣說的:「兩岸只要彼此瞭解、相互認識與接觸,就可以存異、共同交往、共同合作。兩岸關係不是只有直航三通而已,未來經貿、文化、教育、學術甚至醫療衛生等方面,兩岸間的協調工作還有很多,希望兩岸接觸越來越多、越來越順暢。」   之後,同年7月23日,朱立倫赴華府演講,現場提問,有人請他評估未來10年到20年的兩岸政經關係前景。他回答,「很簡單,經濟關係會越來越密切,政治關係會越來越平穩」。四平八穩,也是掩斂了個人的稜角。 兩岸的思考,顯然跟著朱立倫的從政之路向前行進。朱張會,是他一次務實也周到的兩岸政策秀。   接下來呢?順理成章、順水成勢。不論朱立倫的政界競敵或對手,恐怕在這一領域的涉獵和耕耘上,不能小看或忽視他的動能。   其實,1995年,朱立倫曾前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擔任短期客座教授。他說過,「當時的經驗讓我相當震撼」。朱立倫說,這些來自中國大陸各地方高中的孩子們,甚至比教授還認真,讓他印象深刻,也認知到高度的競爭壓力,讓當時的大陸孩子們格外認真。   此外,除非必要,朱立倫不主動討論兩岸題目;2009年5月廈門行後,未曾再訪大陸。戒慎恐懼、精算每一步,朱立倫選擇在與張志軍會談前宣布爭取新北市長連任;又在和張志軍晤談時提出朱立倫版的「求同尊異」訴求,他的自我期許不言可喻;他的企圖心值得細細觀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