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十二年國教 搞懂免試入學

中央社/ 2014.06.22 00:00
(中央社記者顧荃台北22日電)十二年國教第一次免試入學日前放榜,基北區學生和家長高分貝痛批高分落榜、志願序比重過高、資訊不公開等問題;但究竟在吵什麼?得先搞懂複雜的入學方式。

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分發,基北區總共採計三種成績,包括「多元學習表現」、「志願序」以及「及國中教育會考成績」,都各占30分,總分90分。由於多元學習表現,國中幾乎都會給學生30分滿分,會考成績和志願序成為影響學生分發學校的兩大因素。

會考共考5個科目和作文,每個科目成績分為A、B、C三個「等級」,等級又分為A++、A+、A、B++、B+、B和C,共7種「標示」;作文則分為1到6級分(最高6級分),但標示和作文不計分,僅做為優先錄取順序的比序使用。

學生每拿一個A得6分(5科滿分30分),B得4分,C得2分。若學生5科成績同分,將先比作文級分;若作文相同,才進一步比較標示,決定錄取順位。

最關鍵的志願序計分方式,則為第一志願得到滿分30分,第二志願扣一分、僅29分,第三志願28分,其他志願往後以此類推。由於志願序占比重高,又容易因選填不慎被扣分,成為免試入學比序關鍵。

免試入學規則確定之後,爭議隨之而來。首先是多元學習表現,國中幾乎都會給學生30分滿分,給分流於形式,對於分發比序幾乎沒有意義。

而會考成績比序,先比作文級分再比標示,引發基北區家長團體質疑,作文的評分全憑主觀看法,為何可以比有客觀標準的標示還重要?

對此,教育部解釋,標示只用於解決學生超額時的抽籤問題,所以放在最後比。但免試入學簡章發布後,發現高雄區卻可先比標示再比作文,台北市教育局和教育部互踢皮球,說不清到底為何只有高雄區可以與眾不同。

家長批評作文定生死太過八股,實際上就有基北區家長在臉書上分享,家中雙胞胎考了一樣的成績,都是4個A++,1個A+,哥哥作文6級分上建中,弟弟作文4級分上海山高中,諷刺「感謝政府德政,讓孩子早早就認知何謂一篇作文分勝負」。

而志願序扣分的制度設計,讓填志願技巧成為決勝關鍵,更引發家長批評「填志願像賭博」的軒然大波。

因為學生如果志願選填不當或判斷錯誤,第一志願沒錄取,極有可能第二志願以後被扣分而一路滑落,導致「高分低就」,甚至落榜。

舉例來說,假設一個學生第一志願選填建中、第二志願選師大附中,若是因為作文較低或標示的A++比別人少沒被建中錄取,在附中得到的志願序成績只有29分,就比不過把師大附中填第一志願、拿到30分的學生。

因此學生知道自己的成績排序極為重要,才能判斷志願如何填;但教育部堅持「不要分分計較」,僅提供個人成績序位百分比查詢。

在資訊不夠充足的情況下,家長和學生的擔心成為事實,放榜後就有女學生在臉書說,自己拿了4個A++、作文六級分,僅數學一科拿A+,第一志願填北一女中,不僅沒上,還一路滑落,30個志願通通沒錄取,造成高分落榜。

其實,從十二年國教種種做法來看,不難發現是為了將成績優秀的學生,從集中於明星高中打散到各個高中,塑造「每個學校一樣好」的表象;壓縮會考成績占比和提高志願序重要性,也企圖打破「學科成績優秀的學生具有優先選校權」的傳統觀念。

但制度設計上,卻讓填志願技巧凌駕於學生的學習成果之上,學生選學校有點像賭博,已經無關乎「適性入學」、「就近入學」、「減輕升學壓力」的十二年國教初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