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贖罪釘十字架 菲終極懺悔震懾

中央社/ 2014.06.22 00:00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特稿)贖罪或還願的菲律賓人扮演耶穌,由村民押到教堂廣場或山丘,象徵耶穌最後一程「十字架苦路」;到達終點後被綁上十字架,由「行刑人」把鋼釘敲進手掌、腳背,每每圍觀者驚呼。

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西班牙船隊出海探險,1521年船隊來到菲律賓,同時也把天主教引進這個群島,並在宿霧(Cebu)立起菲律賓第一個十字架。歷經西班牙人數百年的殖民統治與宣教,菲律賓現已成為全球天主教徒第三多的國家,具地方特色的宗教習俗不斷衍生。

鞭懺遊街自殘 祈求上帝赦罪

在班巴加省(Pampanga)苦途村(Cutud),四歲小男童拿著竹串揮打自己的背部,天真可愛的模樣,逗得旁觀者是呵呵直笑。政府社會福利部雖前去關切,但民眾的信仰仍然得勝。

這是每年天主教聖週期間在菲國各地登場的宗教習俗,稱為「鞭懺」(Penitensya),但同樣的動作換成大人來做,卻是觸目驚心。

聖週四當天,參與鞭懺的人因羞愧而蒙臉,赤身、光腳走在散發熱氣的柏油路上,手持竹具抽打背部,鮮血往下流染紅褲腰,且隨著竹具的揮舞飛濺;自認為罪孽深重的人,每走幾步還會趴到地上,讓隨行同伴持鞭重重抽打,打完跪起祈禱,之後繼續遊街自殘。

用血洗罪的習俗可追溯至舊約時代,當時一般犯罪可用畜牲的血洗清,延伸到新約時代,耶穌用自己的血救贖世人。

鞭懺雖然血腥,但還不是終極的懺悔儀式,最令外國遊客震撼的,是聖週五的耶穌蒙難歷程重演。

贖罪者扮耶穌

釘十字架引來驚呼

贖罪或還願的菲律賓人扮演耶穌,由村民押到教堂廣場或山丘,象徵耶穌最後一程「十字架苦路」;到達終點後被綁上十字架,由「行刑人」把鋼釘敲進手掌、腳背,每每引起圍觀者驚呼。

雖然是真的被釘上十字架,但其實過程是有「管控」的。行刑人先用酒精替贖罪者消毒,敲釘子的時候刻意避開手腳筋骨,還有救護車待命;釘子雖長達5吋,但並不是很粗,而且十字架也有安裝踏板,支撐贖罪者的體重。

今年已是第八次被釘的塔那厄(Rogelio Tanael)告訴筆者,拔釘的時候比敲釘更痛,此外,十字架不時晃動,牽動身體姿勢,會造成被釘部位一陣陣抽痛。由於是在日正當中的時候進行,也要預防中暑。

與鞭懺不同,自釘十字架的習俗通常只在呂宋島的班巴加(Pampanga)苦途村(Cutud)和布拉坎(Bulacan)巴恩崩鎮(Paombong)可見,兩地距馬尼拉約兩至三小時的車程。

源起於1955年首演於苦途村的一齣宗教劇,因自釘的信徒願望成真,年年來重演,久而久之成為地方傳統,並擴大到鄰近的布拉坎省,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觀光客,其中很多是外國人,部份旅行社甚至辦團淘金。

四百年黑耶穌像出巡 千萬信徒爭睹

聖週懺悔儀式固然是菲國宗教習俗的重頭戲,但就參與人數來說,與「黑拿撒勒人出巡」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黑拿撒勒人(Black Nazarene)是指耶穌,神像宛如真人大小,現供奉於馬尼拉的奎艾波(Quiapo)教堂,每年1月9日出巡。

這尊號稱菲國人氣最旺的神像,於1606年由西班牙神父從墨西哥請到菲律賓,途中遭祝融之劫而被熏黑,索性由工匠漆成黑色,渡海後經歷多次災難和戰火,一直未受到重大損壞,菲人視為神蹟。

19世紀時,教宗庇護七世諭令,所有向黑拿撒勒人像懺悔的信徒可獲赦罪及賜福,因此每年出巡都吸引數以百萬計的信徒隨行,沿路爭相攀上神轎,盼親手摸到神像,摸不到的信徒,則把毛巾拋給神轎上的工作人員,由他們代為擦拭神像。

由於一路人山人海,約6.8公里的路線,神轎需時12至14小時才能回駕,相當於每小時只移動480公尺。

就今年而言,教會號稱多達1000萬人次參與,政府救災機構估計只有22萬人次,但不論是1000萬還是22萬,萬頭攢動的場面終究是壯觀。

貧困中失望無助

藉宗教尋求依靠

看過台灣乩童砍背和媽祖繞境的朋友,對菲律賓這些宗教習俗可能似曾相識,但背後的出發點與宗教意義並不相同。

大太陽底下自殘所帶來的痛苦,參加黑拿撒勒人出巡所面對的人群踐踏風險,反映出菲律賓人對信仰的態度。最近的民調顯示,超過53%的菲律賓家庭自認為貧窮,或許對他們來說,在失望與無助的現實生活中,只能透過宗教習俗找到依靠與慰藉。(詳細報導內容請見「全球中央」雜誌2014年6月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