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研究:肺腺癌分型 可預測復發、死亡風險

NOWnews/ 2014.06.17 00:00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肺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即使是早期肺癌,手術後仍有約2至3成病患復發、甚至死亡。陽明大學與台北榮總共同組成的榮陽肺癌研究團隊今(17)天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把肺腺癌分為5型,發現以「微乳頭型」及「實體型」的復發率、死亡率較高,據此分類,可以進而預測風險,術後2年內密切追蹤患者。

新的肺腺癌病理分類法是由美國胸腔學會(ATS)及歐洲呼吸學會(ERS)在2011年所共同提出,將侵襲性肺腺癌分為「伏壁型」、「腺泡型」、「乳頭型」、「微乳頭型」和「實體型」為主的5大類肺腺癌。

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文虎表示,研究團隊針對573位因肺腺癌在台北榮總接受手術切除的病患進行分析,一一判讀腫瘤標本,結果發現,腫瘤組成以「微乳頭型」和「實體型」為主者,比較可能發生縱膈腔淋巴結轉移,最為惡性。

過去很多早期肺癌病患手術後,經追蹤被告知腫瘤復發,常感到震驚,不解為什麼會復發?現在,研究團體透過腫瘤分型,可以預測術後的復發或死亡風險,及早介入。

許文虎指出,「微乳頭型」及「實體型」的肺腺癌病患,術後有將近一半腫瘤復發,比例顯著高於以其他3型,更值得注意的是,兩者一旦復發,有顯著較高的可能性已經轉移到胸部之外的其他器官,如腦部等;存活率也比其他3型顯著較差。

若僅觀察第一期肺癌,「微乳頭型」及「實體型」也分別高達3成6、3成5,比起「伏壁型」的7%,風險高達5倍。

許文虎強調,研究結果對臨床有極高的應用價值,知道腫瘤是以哪一型為主,可以用來評估術後復發及死亡的危險性,在術後2年內給予更密切的追蹤,或接受輔助治療;這項研究也是目前亞洲國家中最大型且最詳盡的研究,已發表於國際腫瘤學權威期刊「臨床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