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育 照明商店 鬼妹

梅克爾傳出版 「永遠不反美」

自由時報/ 2014.06.17 00:00
前言

與希拉蕊新作《抉擇》同步,《商業周刊》推出三度蟬聯德國總理、十度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最有權勢的女人《梅克爾傳》,也是台灣第一本詳細介紹改變歐洲的政治家梅克爾的重要書籍。《自由時報》今天再次與《商業周刊》合作,摘錄該書精華,分享讀者。

泛大西洋關係是德國外交的核心,無論現在是小布希或歐巴馬在位,都是一樣。沒有哪位總統會惡劣到,會為了他個人,犧牲與那個國家的關係。對梅克爾來說,美國、歐盟及以色列,就是德國外交的基石。梅克爾有時候會談到原則,尤其是與以色列有關的事。但她想表達的都一樣:德國永遠都不許訂出,反歐盟、反以色列,或反美國的政策。

不願為小布希打上伊戰撒旦烙印

正因為這樣,二○○三年伊拉克戰爭前夕,小布希面對各方的指責,梅克爾卻不願為他打上撒旦的烙印。然而那是在施洛德擔任總理時,大多數德國人的意見,這讓她和所屬政黨陷入了空前外交危機。從二○○二年夏天,到二○○三年三月二十日伊拉克戰爭開打之間,德國罕見的為外交政策爭吵不休。

二○○二年初夏,紐約摩天大樓及華盛頓五角大廈遭恐怖攻擊後的九個月,小布希政府收集到愈來愈多證據,不僅打算將塔利班份子逐出阿富汗,也要展示美國的強盛,還打算為九一一中死去的同胞復仇。在二○○二年國會大選時,施洛德就已預料到美國會這麼做,並決定將外交也列入競選的核心議題。八月五日,施洛德在漢諾威的歌劇院廣場展開街頭競選,也開啟了他主攻外交的競選策略,經過了冗長的社會政策、教育政策及內政改革議題,外交議題會讓群眾興奮莫名。施洛德談起世界浮現的新危險、恐怖威脅,然後添上一句:「我們準備團結一致,但這個國家在我的領導之下,將不會為冒險活動效勞。」

「冒險活動」指的是小布希,以及可能入侵伊拉克的情勢。群眾報以熱烈回應,施洛德明白,自己找到了可以發揮的題目:「我只能警告大家,小心戰爭兒戲或軍事入侵這些玩意兒,」群眾的掌聲實在太迷人了,施洛德話鋒再一轉:「這些我們都不參加。」

海珊有會飛的化武實驗室? 嗤之以鼻

這些話讓基民黨首席候選人史鐸伊伯,冷不防地挨了一記悶棍。直到今天,梅克爾身邊的人仍說:從運動的觀點來看,那個施洛德很聰明,抓住了德國人要的感覺。但是政治方面,不只史鐸伊伯一位候選人要面對這個問題,基民黨主席梅克爾也因想法——永遠不反美國,永遠不反歐洲——與主流不一致,所以很不討喜。要是施洛德對冒險活動讓步,會衍生出一個狀況:歐洲分裂。突然出現了軸心力量或巧克力力量,又製造出五國及十國團體(皆指伊拉克戰爭期間,不與美國唱和的歐洲國家)。有的國家明確與美國劃清界線,也有議會黨團主張對海珊施以軍事壓力,或者基於策略考量,希望避免與美國決裂。

梅克爾從頭到尾都屬於議會黨團的謹慎派,希望不計代價阻止與美國發生衝突,維護歐洲的完整和團結。日後她在諸多訪談中提及,她嘗試藉立場一致的歐洲陣線,阻止小布希在二○○三年初入侵,或者至少把軍隊進駐延後半年。這樣應該可以爭取時間,在不動武的情況下把海珊逐出伊拉克。她論據中的第二個重點是,她一直都不懂,為什麼美國僅憑不可靠的證據,就想證明伊拉克擁有大量毀滅性武器。國務卿鮑威爾(Colin Powell)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上的爭辯,她認為並不足取。鮑威爾還用一種很奇特的方式,說海珊坐擁一間可航行的化武實驗室。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