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大陳撤退影像紀實17日台北展

中央商情網/ 2014.06.15 00:00
(中央社台北2014年6月15日電)大陳撤退距今近一甲子,當年義無反顧選擇追隨國軍來台的大陳義胞,在台灣這個新故鄉生根茁壯。中央社記者記錄這歷史一頁,大陳撤退影像紀實17日在中正紀念堂展出,重現歷史。

在浙江省臺州灣外海有一群列島,一般統稱為大陳列島。主島為上、下大陳兩島;北有漁山島、頭門島、一江山;南有竹嶼、披山、南麂等島。這些島嶼土壤貧瘠,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不意卻在國共戰爭的歷史中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民國39年5月,國軍相繼自海南、舟山群島撤退,中華民國政府除控有臺灣本島與澎湖群島等較大島嶼外,還保有金門與馬祖以及大陳列島。大陸各省相繼失陷後,各地的反共人士蜂擁而至,成立游擊部隊,屹立於浙東外海的大陳列島,成為國軍最前線的反共基地。

民國44年1月18日,中共首次採取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模式,大舉進攻大陳島北方的一江山,國軍在王生明將軍領導下浴血奮戰,終在眾寡懸殊的形勢下失守。由於一江山是大陳島的屏障,失去一江山後,大陳島的安危受到嚴重威脅。政府基於戰略考量,決定撤退大陳全體軍民,整個大陳撤退計畫稱之為「金剛計畫」。

民國44年2月9日至14日,大陳島居民1萬213人,反共救國軍4243人、軍眷264人、軍品2868噸及大陳防衛司令部和第四十六師全體官兵,在國軍指揮、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分批平安抵達基隆港。

興建於1930年代的基隆港西岸碼頭倉庫,不僅見證過臺灣光復、日本人戰敗返國、國民政府軍隊撤退來臺、韓戰反共義士投奔自由等關鍵歷史,也迎來這批「義無反顧」、「摧家毀舍」,選擇追隨國軍來臺的「大陳義胞」。

大陳人背負原鄉記憶踏上異鄉,在台灣這個新故鄉繼續生根茁壯,經歷文化適應與自我定位的摸索與掙扎,也讓臺灣社會呈現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

「島嶼、碼頭、新故鄉: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的展覽內容以「大陳防衛」、「大陳撤退」以及「大陳義胞」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故事為主,基隆港西二、西三碼頭見證歷史事件的角色為輔,透過「英雄之島」、「大陳采風」、「遠離家園」、「碼頭接送情」、「臺灣新故鄉」、「文化傳承新風貌」等六個主題單元,述說大陳人離鄉背井的悲歡歲月,希望建構國民集體記憶,喚起民眾對社會多元文化的包容與認同。

「島嶼、碼頭、新故鄉: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17日起在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展出。

「一圖勝千言」,照片所傳達的故事可以跨越教育、年齡、國籍的界線,勾起人們共同的情感與記憶。本展覽所有展出照片,皆來自中央通訊社;尤其大陳撤退前的珍貴照片,都是當時中央社記者在戰火中冒死拍攝而來。

中央社自民國13年4月1日成立迄今90年,已典藏168萬餘張照片,其中,黑白底片85萬5000多張,彩色底片37多萬張,深具歷史與人文價值。中央社推動老照片數位化工程,仍亟待各界重視與支持。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