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書劍集》台灣金融產業的突圍

自由時報/ 2014.06.03 00:00
◎歐陽書劍

銀行業獲利似乎頻傳喜訊,但國外並不少見的人民幣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TRF),卻攪亂部分銀行的獲利模式,並重挫主管機關的監理威信。在中國經濟走緩之際,金融業顯然仍暗潮洶湧;官方要發展金融業,切勿以為「局部」是「全部」,錯把「中點」當「終點」。

英國顧問公司Z/Yen Group編製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GFCI),從二○○七年三月起,每六個月發布一次評比結果,希望衡量全球主要城市的金融競爭力,目前由卡達金融中心管理局(Qatar Financial Centre Authority)贊助。

台北在二○○九年三月首次被列入評比時是第四十一名,並逐步上升至二○一一年的第十九名,然後卻急速下滑;今年三月發布的第十五期指數,在八十三個受評比的城市中,僅名列第五十五名,較前一次又下降五名,距離頂尖的國際金融中心愈來愈遠。

評比之初落後於台北的韓國首都首爾,則一路向上,最近的排名為第七名;另一韓國城市釜山,首次受評即為第二十七名,均為台北所不及;遑論一直名列前五名的香港和新加坡,以及在五年期間跨步擠入前二十名的深圳和上海等中國城市。

GFCI將競爭指標劃分為五大類,分別是基礎建設、商業環境、聲譽與一般因素、人力資本及金融部門發展等。和一般的國家競爭力評比,頗有相似之處,也和所有競爭力評比一樣,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的競爭力,但卻多少表現出客觀數據的結果,以及受訪者的想法與期待。從國際看台灣,我國這幾年的金融發展,顯然陷於難以擺脫的泥淖中。

中國的金融業趁著經濟規模而起;韓國則以發展策略產業方式進行拚搏,官方帶頭實質招商,以專責機構延攬、服務國際人才。我們最大的想像,卻是希望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鼓勵」金融業者赴中國開發新市場,並以自由經濟示範區的開放方式,開創金融業的新利基。

在官方洋洋灑灑的計畫書中,欠缺的是整體的政策架構,即使有部分突破方式,但金融業卻是最難以片面切割的產業。隨著資訊發展和經濟的全球化,資金流動已可以、且可能瞬間轉向,在企業間、集團內跨業、跨境移動。全球產業鏈已形成完整的物流體系,宰制經濟的走向;而發展金融業,更需要整體的眼界、整套的策略。

金融發展必須兼顧國內和國外,規模報酬不只在企業規模,也在於產業整體;當完整的產業鏈形成,外溢效果更為可觀。國際金融中心有法規透明完備、人力供給充分等特色,能在清楚的法令限制下,提供一個自由的環境,由參與的金融產業提供全球企業創新的服務。全球有意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城市,其實無一不是重要的金融中心,加入人民幣,只是使它們提供的服務更完整。因此,單獨、局部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不應是官方的終點,以台灣的條件也不會成功。

如果確定衝刺金融業,應是朝向建立真正金融中心的方向,以發展金融中心的視野,鬆綁業務經營相關法令,以開放、重罰、法規明確的方式,才可能吸引國內外銀行和廠商參與,逐步發展出金融的群聚效果。否則,退守健全的金融產業,也非不符我國的產業特性。

看了亞洲鄰國,再想想我們自己,其實連悲傷的時間也沒有;若不跳脫局部化的「中心」思維,捨棄紙上操兵練將式的被動,並放眼全球,所有的「願景」將永遠只是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