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外國促釋政治犯 中方拒絕

自由時報/ 2014.06.02 00:00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歐洲與中國外交界人士去年一年一度開會時,歐盟代表一如往年般提出中方應重新檢視的政治犯名單,但中方拒絕接受。熟悉此事的消息人士說,此事不僅讓歐盟外交官顏面盡失,也凸顯中國在人權問題與相關外交政策上立場已更趨強硬。

華爾街日報報導,曾為商人、如今為人權奔走的活躍人士康原(John Kamm)說,現在中國官員已不再接受外國倡議人士要求釋放的長串維權人士清單。西方外交官也說,就算中國接受了,通常也不會提供相關人士涉案的資訊,更別說是釋放這些政治犯。

限制公民自由 不甩外界批判

天安門事件即將屆滿二十五週年的此刻,中國憑藉多年來強勁經濟成長之助,繼續嚴格限制公民自由,對外界的批判根本不屑一顧。人權倡議人士指出,中國在天安門鎮壓後出現的人權外交已名存實亡,因為北京現在認為,在如何對待公民方面,沒有太多必要與外國政府交涉。

忽視或乾脆直接拒絕人權名單之外,北京與九個政府分別展開的年度人權對話,如今也已暫停,只有與美國、歐盟及澳洲的人權會談仍持續進行。曾經入獄的政治犯表示,外國遊說往往會讓他們獲得較好待遇,如今北京拒絕處理人權問題,已帶來實質後果。

例如,曾因抗議政府強拆房屋多次入獄的律師倪玉蘭,在獄中屢遭毆打,此後只能以輪椅代步。倪玉蘭幾次遭關押期間,都只能睡在地上,後來是美國大使館要求,二○○九年倪玉蘭入獄時,北京女子監獄才同意給她床睡。

分析家指出,中國挺過金融危機,再加上二○○八年北京奧運備受好評,讓中國領導人深信中國的模式優於他國。康原說,據他了解,中國一二年的外交政策即決定不再接受政治犯名單。

中國人權外交 已名存實亡

參與人權對話的外交界人士說,中國與其他政府的人權對話越來越生硬,也越來越邊緣化,常常選在遠離活躍人士以及記者注意的較遙遠地點舉辦,例如去年與歐盟的對話是在中國最貧窮省份之一的貴州進行,去年七月則是在西南的昆明與美國舉行對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