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雲林第1例─微創腹腔鏡亞全胃切除手術

大成報/ 2014.05.29 00:00

【大成報記者張秦華/雲林縣報導】救國團斗六市團委會前會長張起凰之內人因長期便泌近幾個月大便帶血、原以為痔瘡的徵狀、經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一般外科醫師廖御佐診療腹部掃瞄,直腸有息肉切除化驗發現是大腸惡性腫瘤,經微創腹腔鏡低前位切除手術如今經近兩個月休養已約恢復正常。

台大一般外科醫師廖御佐,成大醫學系畢業後先後擔任台大主治醫師等職務、臨床經驗豐富為人親切、為病人詳細解說病情更會替病人加油打氣。前些時日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外科部團隊也以腹腔鏡為胃疾所苦的六十九歲台糖技術員丁孝震檢查確定罹患胃癌並且成功亞全胃切除。

該院副院長林宏茂表示,這是雲林第一例,希望微創團隊造福更多病患。廖御佐醫師指出,傳統開腹手術上腹部需有十五至二十公分長傷口,評估患者年紀、意願與身體狀況,由外科部微創手術團隊施以腹腔鏡亞全胃切除微創手術,僅在腹部開五個一公分的小洞,一個洞放入內視鏡,四個洞放入器械,病患渾然不覺動了大刀。

操刀的廖御佐醫師表示:胃部周邊血管豐富,淋巴結取樣困難,另在腹腔內吻合傷口確保不會滲漏,都需很好操作技術、團隊合作,難度比膽囊、蘭尾及大腸直腸癌切除手術高,他也提醒呼籲鄉親,若有身體稍微不適就是警報亮黃燈不要大意,更不要危急忌醫怕檢查。

救國團斗六市團委會前會長張起凰表示其內人原先是 以為痔瘡用力解便便硬是常會見的肛裂現象、也是內痔常見的症狀一時大意不以為意。經門診檢查才發現,血便的原因有很多,血便常見的原因包括消化道出血及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不外乎消化性潰瘍,急性發炎或腫瘤。大腸直腸癌病例在台灣及世界各地有日趨增多之勢,原因可能是全國衛生教育之普及、國民醫藥知識之增高、診斷儀器之進步而發現更多之病例。消化系統的最低部份叫做結腸。結腸最末六吋又稱直腸。食物消化後的殘渣最終通過結腸直腸 (俗稱大腸)而排出體外。

生長在這個部位的癌就叫做大腸癌(或結腸、直腸癌)。直腸癌因接近肛門,較早即有出血便、病人常會有大便次數增加、想解大便但解不出 ( 裡急後重 )、大便變細 ( 因腫瘤長大使大腸管徑變小 ),大便有點黏液出現且混著血液。另外還有腹脹、腹痛、體重減輕等。大腸直腸癌的分期第一期大腸直腸癌,係指腫瘤僅局限於大腸直腸黏膜表面,但沒有向下侵犯到腸壁肌肉,也沒有淋巴腺轉移者,預後最佳。第二期大腸直腸癌,係指腫瘤已經由腸黏膜表面有向下侵犯到腸壁肌肉,但沒有淋巴腺轉移者,預後次佳。第三期大腸直腸癌,係指腫瘤已經由有淋巴腺轉移者,預後稍差。第四期大腸直腸癌,係指腫瘤已經有遠端(如肝、肺)轉移者,預後最差。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據統計五年生存率非常高,治癒率高過75%。

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在性別上男女相近,民國75年每10萬男性約11人,女性約有8人發生大腸直腸癌,50∼60歲間發生率最多,20歲以下極少,男性腫瘤死亡率占第五位,女性第六位,大腸直腸癌之形成,與肉食、高脂肪食物、低纖維食物之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有:大便帶血、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解完大便仍想再解、長期貧血及體重減輕。大腸直腸癌之初期少有症狀,可能僅有出血或腹痛,其症狀為糞便外觀沾有血絲或黏液,偶而會有較多血液隨糞便出來,大便習慣改變,直腸長了癌即有阻塞症狀,會有隨時都想大便之感,而排便時太用力,則有劇痛現象。一般病人從有症狀到手術治療時,平均已浪費了多時。

預防重於治療,多食用纖維性食物,改進便秘習慣。在美容講究「微創」,大手術也進入微創時代,手術從肚臍附近拉出體外傷口病患對傷口之痛無感,廖御佐醫師說難度手術僅花了5-6小時。台大雲林分院日前以腹腔鏡幫癌症病患切除成效斐然深獲好評他呼籲民眾重視身體的毛病有異狀應馬上檢查,聽醫師的話,一定可以藥到病除。

廖御佐醫師診療專長:便泌、腹瀉、消化道及肛門出血、腹痛、痔瘡、腸躁症、大腸直腸息肉、大腸直腸腫瘤、大腸直腸癌、肛門癌、肛裂、肛門膿瘍、肛門廔管、消化道腫瘤、消化道惡性腫瘤、腹腔鏡手術、外科重症、腹股溝疝氣、腹部疝氣等。(照片/斗六市團委會前會長張起凰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