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停藥後遺症發酵 RA惡化只要4周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4.05.27 00:00

56歲的簡小姐自9年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RA)後,肢體活動處處受限,有時候連刷牙、洗臉等日常舉動都無法獨力完成,且長期口服藥物治療竟引發嚴重胃潰瘍,生活痛苦不堪。不過,不放棄治療的她,在接受換藥治療後,目前的生活幾乎與罹病前無異。醫師表示,對抗這類疾病,持續治療是關鍵,有研究指出中斷治療的4個星期內,病症就會逐漸惡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關節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嚴重時會導致關節損害變形。

自體免疫失調 RA猶如慢性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關節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失調,讓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破壞身體正常結構,造成患者四肢腫脹疼痛,嚴重時可能導致嚴重的關節損害。

治療方面,病患應接受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治療及併用改變病程之抗風濕病藥;中重度患者在傳統藥物都治療無效之後,則可申請使用藥效較快且持久、副作用較低的生物製劑治療,可抑制軟骨和硬骨的侵蝕以避免關節變形。不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猶如慢性疾病,無論使用哪種藥物,都需長期治療才能穩定控制病情。

抑制慢性發炎 RA治療不中斷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台中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陳得源醫師表示,一份長期研究指出,中度RA患者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後,疾病嚴重度逐漸下降至低疾病活動標準(DAS28指數小於3.2),但部分患者在治療第36周中斷治療後,在短短4周內就有平均疾病嚴重程度逐漸上升、病情開始惡化的現象,顯示持續用藥治療才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及避免關節持續破壞,呼籲患者勿擅自減藥或停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猶如慢性疾病,需持續治療才能抑制發炎反應,回歸正常生活。

需特別注意的是,生物製劑選擇繁多、治療機轉各有不同,影響療效的因素也很複雜,陳得源醫師提醒患者在用藥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考量藥物的使用方式、代謝時間、和安全性,再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且應定期監測療效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做好自我疾病照護管理,才能長期穩定抑制發炎反應,享受活動不受限的樂活人生。

【小辭典/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台灣盛行率約.04%至1%,約5至6萬人患病,好發於40歲以上中年女性,約為男性的3倍。患者罹病後易有疲倦、精神不佳、胃口差、體重減少、關節紅腫熱痛等症狀,其中關節腫脹具有對稱性,且有晨起僵硬的現象,時間可持續6星期以上,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影響行動力。

★《類風濕怎吃?》地中海飲食4大好處~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2/18825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