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尋梅啟事 梅丁衍40「身分認同」追尋

民生@報/陳小凌 2014.05.17 00:00
圖說:藝術家梅丁衍在北美館展場。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有「台灣達達」之稱的藝術家梅丁衍,出生台北市,屬於戰後「嬰兒潮」世代,身為外省第二代,他成長於「克難年代」的反共時期。父母來自上海從商,梅丁衍敏感地面對「省籍意識」糾結,長期關注台灣社會人本發展,對於時事,常以「台式普普」風格揶揄或批判政治、歷史,創作處理不可言說的課題。今天起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發表的「尋梅啟事」回顧展,呈現了他尋找「身分認同」的追尋過程,包涵了歷史哲學,以及社會與政治所形構的語言意義。

「這四十年後的回顧展,對我來說是很殘酷的,我從封塵在倉庫這30年的作品,才驚覺自己這些年許多創作風格,自己都突然不認識自己!面對它們,我回顧甚麼?這不是吐苦水,而是自己創作生命的另一番回顧!」準備四個月,今年邁入60歲的梅丁衍,數十年來的創作始終鎖定在人與社會的複雜關係上,這是一種帶有歷史縱軸意義的人文思考型創作,是一種無止的辯證過程。

陳展在北美館一進門大廳的最新創作『大隱隱於市』,出自梅丁衍喜歡跳蚤市場,或是在網拍去收集自己這20年來進藏的「柑仔店」老文物,將觀眾拉回五十年前的時空,試圖解構台灣政治的迷思。「這些勾起記憶的小東西凝聚起來很豐富,是微型庶民的物質生活史,是許多小市民的集體記憶。」相形讓他驚訝自己童年生活的貧乏,也發現城鄉之間的差異。梅丁衍刻意用古典靜物的技法來重組這些來源不同的「柑仔店」物品,他以類似西方宗教畫的氛圍來歌頌被遺忘的台灣庶民史。

「台灣是一個泛政治化的社會,不過,大眾未必體察,也無支配和招架的能力。一片茫然的無力感,迫使大眾沉迷在物質的慣性消費中。物質文化投射著政治焦慮的抒發狀態。人們對於物質的癖好與嚮往遠高過精神與道德的追求。」

從1991年的影像輸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98年複合媒材1286cm長的《戒急用忍》,出自當時李登輝主政的名言,到當今馬英九和習近平兩人半遮面對立,梅丁衍試圖重新拼組歷史記憶,進而詰問台灣身分認同的本質問題。

他從舊藏日治與冷戰時期台灣居民的生活舊照片作為創作素材,這批影像、寫真照被棄於市井,他透過數位影像處理,重新拼組歷史記憶,並以虛擬情境來還原殖民地鄉愁,進而詰問台灣身分認同的本質問題,聚焦在「殖民體制下的婚姻與家族」、「戒嚴體制下的族群通婚問題」、「家族與國家認同危機的相通性」及「台灣儒家倫理現代化的荒謬性」等議題。

在這個情況下,梅丁衍對當下與歷史的處境提出質問:「我思考著物品如何從簡單的消費圖騰中轉變為一種文化歷史的承載體。我的作品就是試圖結合歷史主義、商品圖騰崇拜與政治語意的關係。我不打算回應政治正確的提問,也不把算企圖昭示任何藝術本身未解的課題。我在意的是它們如何在歷史、現實與大眾之間找到一條足夠出聲的管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