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文學是花粉、電影使發熱!」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閱讀時光》將十篇文學作品改編成十部戲劇影片,緊扣出版政策,文化部一方面在扶植出版後端透過國際書展進入全球市場,另方面也要加強基礎面閱讀人口的擴大,「特別是年輕族群改用手機、網路零碎的閱讀,習慣已經改變了!」希望能透過影像,找回閱讀人口。「更大的希望就是影像『勾引』出對文學的熱情,看完電影後,回頭把原著找出來享受,回到原典,進入文學最深邃的部分!」
《閱讀時光》29日正式開拍,每部半小時,由電影導演王小棣、王明台、鄭文堂、鄭有傑等執導話筒,把作家楊逵、季季、朱天文深植人心的文學作品,透過戲劇、紀錄片的高畫質影像敘事,再次活現在國人眼前。
參與創作的作家、導演、演員齊聚一堂。每篇文學作品調性不一,有他鄉逢知己的親情友誼、也有世紀末的光怪疏離,「回到閱讀原典」,考驗著導演、劇組,但也讓歷練紮實的老中青三代演員,能有機會躍上螢光幕大展演技,林辰唏、安原良、尤學廷、勾峰、陳奕先、陳婉婷等到場揣摩劇中人物,每個身影都帶有濃濃的文學戲味。出席的作家季季、廖玉蕙、王登鈺、夏曼‧藍波安,都很期待早日看到自己筆下的文學情境,被導演用戲劇影像重新呈現。
《閱讀時光》收錄的十篇文學各具時空特色,緊扣著臺灣人與土地、記憶的複雜情感,透過電影手法,交織成部部動人心弦的戲劇影像。年代久遠的〈送報伕〉,作家楊逵寫他離鄉背井隻身在東京應徵送報生被資方欺榨故事,而心懸的故鄉則是父輩農民被殖民者剝削的無助。換個時空,又是另個風景,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書寫當代臺北國際都會的物質女郎,憑著嗅覺、顏色在現實與記憶世界中游移。
《閱讀時光》融合戲劇與紀錄片手法,除了透過戲劇呈現文學作品的創作核心,也搭配紀實影片,介紹作家寫作的時空背景,讓作品更具張力。《閱讀時光》呈現了臺灣百年來的人文蛻變,收錄文學作品包括楊逵〈送報伕〉、劉大任〈晚風細雨〉、廖玉蕙〈後來〉、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季季〈行走的樹〉、張惠菁〈末日早晨〉、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柯裕棻〈冰箱〉、夏曼‧藍波安〈老海人洛馬比克〉、王登鈺〈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