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癌症末期病患之中醫療效

大成報/ 2014.04.24 00:00
【大成報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衛服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陳俞沛主任表示乳癌於中醫名稱,早期稱為乳石癰,在南宋時首次提出「乳岩」的名稱,後世沿用到現在,還有其他名稱如嬭岩、妒乳、乳發等。在發展上有許多描述,如:「如大棋子,不痛不癢,數十年後方為瘡陷,名曰奶岩,以其瘡形嵌凹似巖穴。」類似乳癌侵犯皮下組織和淋巴管後,使皮膚組織粗糙,出現類似現代之「橘皮樣」變化的記載。在病機上中醫認為,乳腺癌的發生是在正氣虧虛,臟腑功能衰退的基礎上,外邪與內生的痰濕和瘀血等病理產物相搏,以至氣滯、血瘀、痰凝、毒聚結於乳絡而成。又因外邪性質的差異,以致病理產物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症狀。歷代醫家多認為乳癌是一種發展時間長,但癒後很差的特殊疾病。

陳主任又表示,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就全世界而言,每年平均約一百二十萬名婦女罹患乳癌,約五十萬婦女死於乳癌。在最近的統計資料中,台灣婦女乳癌的發生率年年上,新發生人數也在增加中,近15年來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國人乳癌標準化發生率已增加一倍,由1996年之每十萬人之發生率30.09人增至2010年之63.16人 ,且發生年齡亦不斷下降,國人乳癌診斷年齡的中位數介在45~49歲之間,台灣小於四十歲以下的乳癌病人比例為16.6%,美國則是8%。乳癌的存活率依分期有相當大的不同,對已發生轉移的乳癌病人來說,早先的臨床研究發現五年存活率只有7%,目前第四期乳癌病患的五年存活率,已提升到20%以上

陳主任強調積極治療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是努力的目標。中醫臨床治療則以扶正與祛邪相結合為總原則,並且配合手術前後、化療、放療之副作用等,再配合期數決定治療方針,若期數較低,手術較易完全切除,陳俞沛主任表示中醫著重於手術前後之調理及化、放療副作用之降低,重於扶正,總之必定視病情調整,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