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放寬派遣 日本年輕人前途茫茫

中央商情網/ 2014.04.20 00:00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2014年4月20日電)日本安倍內閣所提出的「勞工派遣法修正案」遭到在野黨批評,被認為等於是讓企業可長期且比以往更容易僱用派遣工,非正職員工(含派遣工)人數將有增無減。

由日本女星篠原涼子7年前主演的日劇「派遣女王」收視率高,劇中她飾演的大前春子擁有26項執照,包括會開大型怪手,還會解剖鮪魚、處理核燃料等,時薪高到一般公司正職員工都自嘆弗如。

其實大多數的派遣工是擔心工作不保的一群。金融海嘯發生後的2008年底到隔年1月5日為止,東京都日比谷公園開設了「過年派遣村」,讓許多陸續遭企業裁員的派遣工有暫時棲身之處。經海內外媒體報導,日本民眾感到震撼,執政者也臉上無光,之後由政府輔導這些失業的前派遣工,建立所謂的「官方派遣村」。

當時的媒體報導,估計從2008年10月到2009年3月,有8萬5012名員工遭到解雇。有專家指出,這除了是受金融海嘯影響之外,也是因為派遣工的規範體制有問題。

企業將可不限行業、不限期僱用派遣工

日本政府內閣會議3月11日通過企業可自由活用派遣勞工的「勞工派遣法修正案」,期待本期國會能通過這項法案,從2015年4月起實施。修正案的大致內容是,不論何種工作,都可僱用派遣工做,但企業每3年就要讓派遣工換人。

不過,人才派遣公司將由國家採批准制,人才派遣公司有義務對派遣工實施教育訓練,政府也將指導人才派遣公司要改善員工的待遇。

有關這項修正案,日本的工會、在野黨有意見,認為這麼一來,「派遣」可能成為固定化,會使得正職員工僱用的名額縮減。

日本厚生勞動省在內閣會議後的記者會上表示,修法的意義在於期待人才派遣公司能負起責任,讓勞工累積技能和工作資歷、提升工作素質。

派遣工6成想轉正職

希望渺茫

現行的派遣制度,如果不是秘書、口譯等26種專門業務人員,則公司接受派遣工,最長是3年,中途就算是換人,還是以原派遣期限計算。至於這26種專業業務,派遣工工作多長可自由選擇。

新制的重點是:專門26種業務的區分廢除。原則上,一名派遣工在同一職場工作期以最多3年為限。接受派遣工的企業在聽取工會的意見之後,第4年以後也可引進別的派遣工。人才派遣公司有義務幫已工作了3年的派遣工找下一個工作。放寬原則上禁止「日雇型派遣工」的規定。人才派遣公司變成政府採批准制,不遵守政府規定的惡質業者將被吊銷執照。

安倍內閣所提出的「勞工派遣法修正案」遭到在野黨批評,被認為等於是讓企業可長期且比以往更易容僱用派遣工,非正職員工(含派遣工)人數將有增無減。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時曾說:「我從不認為應該增加派遣工」、「在全球化競爭之下,日本為了贏,有些企業應善用派遣工。」

最大在野黨民主黨的山井和則(前厚生勞動政務官)在質詢安倍時指出,130萬名派遣工當中,有6成希望成為正職員工,但是修法一旦通過,這些人就只能一直當派遣工了。

派遣公司有義務幫員工找出路

派遣工會的書記長關根秀一郎說:「新制是對企業有利,原本正職員工的工作都將變成由派遣工來做。」

厚勞省在開會時提出針對4000名派遣工的問卷調查顯示,被問到為何當派遣工的問題,以回答「想當正職人員但找不到工作」者占4成最多,新制可能使得正職員工人數更為限縮。

根據新制度,派遣工在同一職場上班,如果他不是派遣公司的正職員工,則最長只能3年,目的是要使派遣工每3年1次「換工作」來累積工作經驗、提升技能。

派遣公司對於工作了3年的員工,有義務要幫他們找下一個工作,看是拜託接受派遣工的企業直接雇用,或是讓這派遣工成為自家公司正職員工,或者幫派遣工再找其他的派遣處等。

派遣工就算累積技能

也不保證薪水越來越好

厚勞省調查顯示,派遣工4人當中有3人的年收入不到300萬日圓(約新台幣90萬3300元),支撐家庭生計者占6成。日本政府希望針對這一點改善,但派遣工的薪資是被企業與派遣公司所簽的契約金所左右。

新制規定,派遣公司有義務計劃性地對派遣工施以教育訓練,但即使累積知識和經驗,有的派遣工一換公司,同樣的工作內容,卻可能時薪突然少了幾百日圓,只能忍氣吞聲。

日本派遣工人數在2008年6月時達顛峰,有202萬人;當年底金融海嘯時,以製造業為主,颳起一股「砍派遣工」的風氣,派遣工紛紛失業,形成社會問題。

安倍政府企圖擺脫長達近20年的通貨緊縮,射出「三支箭」,景氣已有復甦徵兆,儘管在政府的施壓下,日前各大企業勞資談判結果,紛紛回應要調高基本薪資;但日本的非正職僱用的人數持續增加,去年1月,有效求人倍率(企業用人需求和求職人數)比0.85倍,去年12月恢復到1.03倍。去年1月非正職僱用的人數有1823萬人,到12月增為1967萬人,創下新高。(詳細報導內容請見「全球中央」雜誌2014年4月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