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土生華人桌幃 跨文化藝術品

中央社/ 2014.04.19 00:00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新加坡19日專電)東南亞土生華人在各種典禮場合使用的桌幃,融合中華文化與東南亞文化的技術和巧思,成為一幅幅文化融合的美麗藝術品。

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目前展出「土生華人峇迪桌幃展」展至12月28日,透過桌幃,呈現跨文化的藝術。桌幃是東南亞土生華人在重要典禮時綁在供桌前的裝飾織品,可能是婚禮、喪禮或是新年,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花色的桌幃,對土生華人有重要意義。

峇迪翻譯自Batik,是印尼的特殊蠟染技術,桌幃在中國大陸南方多以刺繡製成,華人移民到了東南亞,使用當地的峇迪做桌幃,花色和技法因此融合了傳統中華文化、東南亞文化,甚至是歐洲文化的特色。

此次展出的桌幃中有一幅相當特別,是一群身穿古代服裝騎馬的人,身邊有一群隨從手持著中華民國國旗。

策展人喬瑟夫(Maria Khoo Joseph)告訴中央社記者,桌幃上繡的名字是爪哇一帶一個有名的商人TjieTjing Ing,推測這桌幃是此人擁有。由於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建立中華民國之後,許多南洋一帶的華人認同中華民國,從桌幃可看出當年東南亞華人的政治認同。

不少峇迪桌幃保留了華人的文化特色,例如喜慶場合的桌幃必須是紅色和金色,圖面上還有八仙或是福祿壽三仙,同時也因地制宜加入東南亞特色。

例如多幅繪有麒麟或龍的桌幃,形象反而更近似於印尼和馬來西亞的Naga,這是一種東南亞的傳說怪獸;有的桌幃上的福祿壽三仙站在東南亞特有的土生華人磁磚上,是很有趣的結合。

由於東南亞一些地區曾受到如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殖民,因此有幅桌幃上頭寫著羅馬拼音字Hong Leng,喬瑟夫說,研究團隊猜測這可能是粵語的龍鳳,或是新婚夫婦;有的桌幃則以東南亞小女孩的形象,染出來自歐陸的小紅帽故事。1030419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