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璀璨良食—台灣藜特展 科博館即日起掌聲穀粒

大台灣旅遊網/廖祐笙 2014.04.11 00:00
  「品味植物園,感知台灣寶」系列活動再出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屏東科技大學共同辦理「璀璨良食—台灣藜特展」以及「掌聲穀粒~動手做藜飯糰」研習與科學計量推廣活動。

  此次特展,植物園將展出身價有如紅寶石、黃金一般的原生綠金--「台灣藜」,它五彩繽紛的花、果、葉都具極高應用價值,此外,並結合推廣法定度量衡活動,教導民眾分辨何為好的糧食。展出日期自即日起至2014年6月15日止,廣邀民眾前往植物園特展室參觀。

  科博館植物園「璀璨良食—台灣藜特展」,藉由敘說原生傳統穀類作物如何重新開發的故事告訴民眾:淵源已久的台灣藜,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重新站起來的機會!過去,農業及學術界甚少關注台灣藜,事實上,台灣藜除了澱粉、蛋白質、胺基酸、脂肪酸、膳食纖維、礦物元素等一般營養,還有甜菜色素和多酚等高優質機能的抗氧化成分。屏東科技大學主持的農委會永續經營計畫,將這個長期被忽視的原住民傳統農作物重新利用,對富含優質營養及豐富抗氧化力的台灣藜進行加值研究,開創新的產業,提高原民社區的經濟收益。

  莧科藜屬傳統作物「djulis」或「bae」,已於台灣原住民生活中充分利用上百年,它的營養價值比白米高,曾在1918年台灣南部部落大飢荒時扮演救命糧食的角色。原住民文化對其使用獨具特色,包括將之添加在傳統美食「奇拿富」上以增進營養價值、或增添色彩以促進食慾;排灣族也將之用於常用頭飾上。除此之外,藜嫩葉可當成蔬菜食用;成熟果穗與莖部顏色鮮豔,不同植株有紅、橙、黃、紫等色彩,顏色繽紛、各不相同,成熟葉片在落葉前呈現與果穗一樣的鮮豔色彩,均可當成插花和押花材料。

  早在數千年前,南美洲古印加就有種植穀藜或藜麥(quinoa)的遺跡,這個非禾本科不起眼的藜,在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能有效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並且促進社會發展,都是因為其中富含必需胺基酸和鈣鐵鎂磷等礦物質,其特殊全營養的特性,促使很多國家都把藜麥做為糧食安全的戰略物種,並積極研究本土化種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UNAFO)為使大眾認識這種有潛力對抗飢荒和營養不良的糧食,更早已宣布2013年為國際藜麥年。

  配合特展,4月11日起,大溫室將以「柔麗絲~台灣藜」當成花材同步展現多采多姿的觀賞應用價值;植物園也推出「璀璨良食~台灣藜」系列演講(如下表),並與標準檢驗局共同舉辦「掌聲穀粒~動手做藜飯糰」系列活動,包含「掌聲穀粒~計量科學推廣活動」以及「紅藜和小米的文化美食」展演活動,以眼明察、動手做,透過學習測量等方式,將科學深入生活,讓參加學員對於特展植物、生活良食DIY及度量衡相關概念都能有清楚的認識。相關內容精彩可期。(圖/科博館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