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研製七餅與皮製作 金門傳習俗

中央社/ 2014.04.03 00:00
(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金門3日電)清明將到,金門縣金湖鎮新市里志工媽媽在專家指導下製作傳統食品「七餅」及皮,雖然餡料因時代變遷而變化,但過節的習俗不變。

金門民眾清明節要祭拜祖先、掃墓,應景食品是「七餅」,也有人稱「春餅」、「擦餅」、「春捲」。「七餅」像台灣的「潤餅」,「七餅」、「潤餅」皮是將麵粉和水攪拌均勻後擦在平底鍋或厚鐵板上讓麵皮成熟,成為薄紙狀,然後餡料包在其中。

金門「七餅」的餡料經大火炒熟後包在麵皮中。台灣「潤餅」的餡料各自炒熟,再分別包在「潤餅」皮中。

金門民眾「清明吃七餅」的習俗由來不詳,早年農業社會,清明節才吃,隨著經濟發展,上元、冬至、尾牙及想吃就吃,現在平時也有民眾到市場攤位購買「七餅」皮,回家包「七餅」吃;有子孫或親友從台灣返金,年長民眾、父母親也會作七餅,一解遊子鄉愁。

「清明吃七餅」,金門民間說法來自明朝金門蔡厝人蔡復一的夫人,相傳蔡復一才高八斗、智勇雙全,奉令平定苗疆之亂時,廢寢忘食,他的夫人以麵皮包菜餚,讓他一邊吃食,一邊批公事;又一說是蔡復一任刑部主事,得罪皇后,被罰謄抄文稿,限時繳交,蔡手不釋卷,無暇吃食,夫人智生,做春捲給他果腹。

傳統「七餅菜」著重刀工,以細為尚,有應景的春筍、芹菜、香菇、紅蘿蔔、豌豆、蒜苗、菜球、豆腐干,占絕大比例的是切絲蒜苗,數量是其他蔬菜絲的總合,如此翻炒後味道才不會過於清淡。但現在蔬菜大都以當令菜為主,再加上金門特有的石蚵、五花肉絲。

傳統七餅包成捲吃食,因此上等的七餅皮要薄又韌,才有咬勁,部分民眾包裹「花生荖」或貢糖後吃食,另有番風味。

金湖鎮新市里社區發展協會今天在里辦公室舉辦春捲及皮製作研習活動,社區志工媽媽、有興趣的民眾參加,學習春捲皮製作,鎮長蔡西湖、新市里長吳志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光漢與民眾學習包春捲。七餅師傅將蔬菜、肉類切細快火炒熟後,大家包七餅。

蔡西湖表示,吃七餅是金門清明節傳統習俗,社區媽媽、阿嬤學包七餅,傳承文化,也散播過節的氣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