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無力抱小孩 5穴位減輕媽媽手疼痛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4.04.03 00:00

看著寶寶哭鬧不休的臉龐,許多父母的第一動作是抱在懷裡輕輕搖晃,安撫心肝寶貝的情緒,不過,有些新手媽媽因「媽媽手」上身,手腕手臂腫痛、力氣盡失,想抱也抱不了,只能默默看著孩子哭到累、哭到睡著。中醫認為,媽媽手的形成與氣血瘀滯有關,產後多按摩5個穴位,可預防或緩解痠痛。

許多新手父母因抱小孩,手臂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導致肌腱發炎、媽媽手上身。

手腕肌腱發炎 媽媽手痛到力氣盡失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住院醫師黃珏頴表示,「媽媽手」是一種手部肌腱發炎的疾病,患者容易因經常維持同一姿勢、氣血瘀滯,造成手部痠痛、腫脹。「媽媽手」初期會反應在手腕處,隨著病程發展,逐漸延伸到前臂、上臂,嚴重時會導致肩胛骨周遭部位也疼痛不已,甚至舉手無力。

黃珏頴中醫師舉例,自己的姊姊本來是鋼琴老師,生完小孩後獨自照顧小孩,長時間抱小孩加上凡事親力親為,造成雙手負荷過重,形成嚴重的「媽媽手」,不僅沒力氣再抱孩子,就連手掌也腫痛到打不開、肩胛骨周圍痠痛,甚至痛到使不出力氣彈鋼琴,最後是仰賴針灸才減輕疼痛,漸漸找回舉手、肢體活動的能力。

舒緩媽媽手 針灸為主按摩為輔

黃珏頴中醫師表示,治療或舒緩媽媽手,針灸是較好的方法,一般人每周2至3次,可感覺疼痛明顯減輕,但實際的針灸次數還需視個人病症嚴重性而有所加減。此外,按摩以下5個穴位也有舒緩疼痛的效果,但多數媽媽手的患者,本身已經痛到無力,很難自行按摩,此時需靠家人或先生的協助,幫助緩解疼痛。

穴位示意圖。(攝影/江旻駿)

【告別媽媽手5穴位】

1.曲池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臨床常用於緩解或預防手臂腫痛、手肘疼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壓等病症。此穴位於肘關節彎曲成直角,在肘橫紋的外側頭凹陷處,靠近骨頭邊緣,按摩時可配合前臂內外翻轉,加強消除痠痛的效果。

2.尺澤穴:屬於手太陰肺經,為肺經的合穴,取穴時微屈肘,肘部橫紋偏外側上,肱二頭肌腱的橈側緣,揉動按摩時可配合前臂內外翻轉,具有清泄肺熱、滋陰潤肺、通經強筋的作用。

穴位示意圖。(攝影/江旻駿)

3.陽谿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之經穴,位於手掌背面,手掌用力撐張,靠近大拇指根部,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4.外關穴:屬於手少陽之絡,具有清熱瀉火、通經活絡的作用,取穴時伸臂、掌心朝下,在手腕背面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5.列缺穴:位於手部前臂橈側緣,橈骨突起之腕橫紋上1.5寸之凹陷處。屬於手太陰肺經,有宣肺裡氣、通經活絡、清熱降火之效。

穴位示意圖。(攝影/江旻駿)

許多新手父母因抱小孩,手臂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導致肌腱發炎、媽媽手上身。

媽媽無力按摩!拔罐、刮痧也行!

若是患者或家人都無法協助做居家按摩,除了找專業中醫師針灸之外,民眾也可購買拔罐器,藉著輕微破壞微血管、促使組織修復與再生的機轉,在上述穴位做大範圍拔罐,暢通氣血和經絡,緩解媽媽手的疼痛。拔罐以每周一次為原則,需等瘀青消退才能再做第二次拔罐。

除穴位按摩和拔罐之外,中醫師表示,用刮痧板輕刮肱二頭肌的肌肉,或用低週波電流按摩手腕部位,也能達到局部放鬆的效果;按摩後貼止痛膏藥,更能加速緩解疼痛。

★《舒緩媽媽手》手泡藥浴+學招財貓!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04/18187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