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手機改善生活 坦國街童收入增

立報/本報訊 2014.03.30 00:00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科技幫助坦尚尼亞街童改善生活,甚至為他們帶來了收入。

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19歲的庫瓦(Kulwa Joseph)不久前脫離了在街頭流浪的生活。「我在街頭流浪了超過10年,從我6歲起就開始了。現在我在根源與文化基金會(Roots and Culture Foundation)工作,靠著製造、販賣藝術品給觀光客維生。」他說。

通訊聯絡 增加工作機會

最讓他感到驕傲的財產是他的Techno手機;螢光綠色的耳機在他的脖子上晃來晃去。「我用我賣畫和藝品的錢買了這支手機。」庫瓦說。

他表示,因為使用手機,人們有工作時可以打電話通知他,他也能以電話和顧客談論藝術。「這支手機讓我脫離了悲慘人生。」他說。

《半島電視台》在坦尚尼亞街頭進行調查,共訪問了24名街童男孩。當中只有5人確實擁有手機,但所有人都說他們知道如何操作手機。這5名男孩都因為擁有手機,使他們支付得起居住房間的費用,還能帶來一些收入。

坦尚尼亞目前尚未推行將科技帶給街童的計畫;然而,就算沒有任何來自機構的協助和計畫,手機確實改善青年的生活。

坦尚尼亞第二大城汪薩(Mwanza)有70萬人,這裡有數以千計的街童,多是從坦尚尼亞各地鄉村來此討生活的。這個地區處境堪憂的兒童人數無正式統計,但在汪薩運作的英國非政府組織「鐵道孩童」(Railway Kids)估計有1萬7千人。

據發展專家暨開放機構(Open Institute)社群領袖歐立科(Simeon Oriko)表示,讓處境脆弱兒童擁有手持電子設備能改變他們的生命。

「通訊科技是街童能透過科技改善生活的最佳方式之一。知道那些資訊是重要的、以及誰想要這些資訊,都是相當重要的問題。年輕人可以將臉書作為行銷工具,或是透過線上學校學習更多。接著,他們可以教年紀更小的孩子行銷技巧。」歐立科表示。

淪落街頭 各有無奈背景

這些街童有的是因貧窮而離家,有的是因為受到身體和性虐待,有的則是為了支持家計犯了偷竊罪,最後只得離鄉背景。

13歲的約蘭(Joram Joel)表示:「我父母離婚了。媽媽去島上捕魚時消失了。爸爸娶了新妻子,我和他們一起住。有一天,老鷹來了,把農場上的小雞全吃掉了。當爸爸問說發生什麼事時,他說如果是我把小雞弄丟的話,我就必須離開,除非我把小雞找回來。所以我從鄰居家拿了一隻雞,替代那隻被老鷹吃掉的雞。鄰居發現後跟我爸說。我爸打我並叫我滾出去。現在我幫那些經營小吃攤的太太洗盤子、偷跑進酒吧看電視、躲在岩石縫隙中睡覺。」

18歲的維佐(Wezo)是8名街童的頭頭。維佐及他手下的男孩說,他們每天都遭警察騷擾,更常毫無來由的被逮捕。他說:「當一名街童犯罪,所有的街童都會被認為有罪。我們沒有方向,也沒有任何保護。」維佐解釋:「黑道會強迫小孩子幫他們偷竊,或是更嚴重的虐待孩童的身體。」

維佐則想要自己開始經營一個小生意,販賣茶飲或雞蛋來自立更生。「我會使用手機,我希望自己也有一台。我知道人們在手機上使用臉書和遠方的朋友對話。」他說。他表示,現在他「只想保持忙碌,不要被送進監牢。」

汪薩地區警務專員莫洛沃拉(Valentino Mlowola)認為街童是一個「跨界議題」。

「沒有單位能夠單獨處理這個問題,許多部門都有義務處理。警察部門必須處理犯罪行為,其他單位及社群也必須探討為何有這麼多兒童在街上。警方有一些解決辦法,社會福利及地方政府也必須要介入。如果街童被逮捕了,最後只會和重罪犯混在一起,那就會被影響……。你的監獄能容納這麼多人嗎?」莫洛沃拉說。

坦尚尼亞刑法第176條指出,無故在外晃盪的兒童最高可處1千坦尚尼亞先令(約新台幣18.3元)並監禁3個月。維佐表示:「那些可以用手機連絡朋友來幫忙的男孩,比較不會被打或被監禁。也因為有手機,他們會被認為是比較合法的商人。」

組織贊助科技學習 改變命運

莫汪端加(Joseph Mwandwanga)是根源與文化基金會的經營者。該組織是一個幫助街童的小型社區組織。當被問到街童的第一需求時,他回答:「教育及銷售技巧。這些孩子有各種不同才能。其中,有人是特別有天份的藝術家,得到贊助得以進入巴葛摩右(Bagamoyo)的藝術學校就讀。贊助者還送給他一台筆記型電腦,現在這個孩子正在學習視覺設計、使用臉書、收發電子郵件及Skype。」

在許多坦尚尼亞人民尚缺乏使用手機的經驗之時,這項科技已經對許多男孩的生活造成了戲劇性的改變。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