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彩虹出海口:乖乖吃服貿?看公民素質與社大

立報/本報訊 2014.03.30 00:00
圖文■郭海棠

服貿議題沸沸揚揚,這股氣氛也當然飄向敝人的社區大學,學員、義工、講師、行政人員對於服務貿易紛紛表述自己的意見。教室裡,同時存在著反對與支持的聲浪,形成一種趣味的現象:議題討論風氣濃厚的班級裡,多的是對服務貿易的批判,以投資作為教學的班級裡,一面倒支持服貿,而這當中當然也有人只看見花邊議題,從不了解反對訴求為何、支持的原因為何。

(上圖)社大舉辦公共論壇,經常會期待或要求學員參加,希望學員走出課堂所學,也看看公民社會面臨的各種議題。

公民素養並不是禮貌微笑

服務貿易議題以來,並不只有經濟、政治的議題被凸顯,我們更明顯看到媒體報導、警察教育、學生本分被提出來批判;當然,在社區大學最在意的是──公民素養如何展現。此次在公民素養的部分,某個程度是讓人憂慮的,然而有事件來引發討論,或許是好的開始吧?

很多人把和平有禮當作理性,把守法當作公民素養,在意抗爭時應該如何如何,對於一些破壞的行為覺得憤怒;佔領立法院、行政院事件發生後,許多人在意的點並不是訴求的部分,而是放大檢視學生的行為,彷彿一切事情回歸禮貌守法才具備正當性。偏偏執政者和善禮貌的表現卻迴避訴求時,民眾似乎覺得符合民主、理性和平,並不覺得有何不妥。其實,暴力不必是外傷的,漠視的態度、迴避的言語造成的內傷甚於流血瘀青。

人民需熟悉何謂公民不服從

「公民不服從」這樣的一個名詞,對於民眾是陌生的,我們一味的行使民主,卻未必理解民主的本質。當國會在會期將盡,秒速通過許多法案,沒有人去監督這群立委做了什麼;當選舉的時候,我們彷彿遺忘了過去,眼前非藍即綠重傷了彼此的情感,黨的立場優於檢視議題、了解政見;另一方面,台灣社會從不把抗爭當一回事,甚至忽略抗爭的脈絡與訴求本質,因而讓媒體、政府、企業有機會吃豆腐。悲哀的是,人往往都在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的時候,才會開始改變態度,也通常在此時發現體制內許多申訴管道受阻、法規有缺陷,最後逼使自己必須使用霹靂手段──對抗。即便被污名化、打壓甚至可能違法,也覺得必須走上街頭時,這種覺醒與基進,就是「公民不服從」。他理解一切的根本是來自於體制的漠視,因此甘冒破壞體制的風險,來引起社會的關注、逼迫政府正視議題。而當我們必須依靠公民不服從時,其實也顯示了社會對政治冷感的困境。

筆者倒是認為佔領立法院的學生不是不務正業,他們反而比一般人有機會接收不同的觀點,比社會人士有多一點的時間學習新事物、了解議題始末,不諱言地也擁有其他世代所沒有的資訊管道。校園裡能夠給予充足的養分,讓學生多元學習(像筆者以前念資管系,卻也有機會修習社會系、心理系),也當然能夠在諸多社會議題上具備實質的理解基礎。另外,學生通常也是較有熱情、理想的人,尚未被社會上為五斗米折腰的習氣給影響,對於不公不義的敏銳度相對社會人士高出很多,也比較不畏懼衝突,他們敢於實踐「公民不服從」。

當然,筆者無意強迫大家把公民不服從當作是公民素養的實踐,只是我們的社會目前看來是「良民」、「選民」居多,在於理解訴求、同理他人的部分,實在是不足的。我們有民主的制度,表現民主的行為,但還未有民主的思維,也因此我們經常容易在有限的理解範圍中,只在乎有人抗爭,不在乎抗爭什麼,只在意禮貌與否,而無法理解衝突背後的憤怒。

從公民素養往回看社區大學

社大裡,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經濟狀態、思想背景都不同,即便我們總是以啟發公民社會為己任,我們依舊從此次服貿議題中發現──我們做的還不夠。社大每年面臨評鑑的指標提到了「公民素養」,但公民素養卻也是這次重傷我們的主因。社大為了成人教育的努力不遺餘力,但成就「公民」的路途,是遙遠困難的。各社區大學這幾年來才藝相關課程變多了,基於社大的收費與理念,雖不至於成為才藝補習班,但也少了許多機會讓成人進行反思,大概是社大沒辦法銜接正規教育,而成人下班後的學習偏向身心娛樂需求,市場應時而變,呼應了社大學員的需求。這個社會為了能夠逃避政府的顢頇,為了減輕社會議題的衝突苦痛,為了不去面對自己的困境,因而小確幸的安頓大於思維的批判。

經常聽到敝社大的志工說不要談「政治」,但他卻忘記人際關係分合、同事同儕的競爭、公司政策的調整,其實就是「政治」。眾人之事謂之「政治」,但偏偏身處政治,卻忽略政治。當成人教育沒有機會去探討思維,沒有機會引起反思的時候,社會其實是面臨了某種困境,這種困境讓多數暴力、獨裁得以用民主的糖衣包裝。

我們擁有討論公民議題的社大空間,擁有批判思維的未來主人翁,如果我們從沒想過要去擁有,那麼我們將失去美麗島,成為經濟至上的米粒島。社區大學在這次的學運中,多少都感受到了公民社會的需求,必須思索如何突破這種窒礙的困境,讓所有課程得以結合並發展公民參與,讓公民議題不再被「避談政治很高尚」的迷思所阻。

圖說:當美麗島重視的不是這個島,而是經濟至上的時候,我們其實空有「美麗」外表,卻成了名副其實的米粒島。

圖說:如果不能自己站起來,看見社會議題,理解生活即政治,那麼當我們遭遇困境的時候,也將難以真正獲得其他人的關注,因為我們也曾經冷眼旁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