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好學生學習指南及未來生涯規劃

立報/本報訊 2014.03.30 00:00

如何訂做一個好學生

作者:肯.貝恩 Ken Bain

出版社:大塊文化

ISBN:9789862132104

【本報訊】暢銷書《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的作者肯.貝恩這次針對想在學習過程中脫穎而出的學生,帶來更具人性、實踐性與啟發性的建議和幫助。

作者認為優秀的大學生應該是那些創意獨具、於大學畢業後改變世界的成功人士們,這些行動家與革新者之所以成功,並不是把成功當成目標而已,他們念大學時會培養思考與反省的習慣,隨時充實自我,也學習如何擁抱失敗,不被世俗所謂的「成功」而束縛。

內文選讀

若干年前,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米榭爾(Walter Mischel)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他對四歲的小孩們承諾,可以立刻吃一顆棉花糖,或是等他事情處理完回來後,可以吃到兩顆糖。如果現在就想吃一顆,只要按鈴就好了,但是這樣只能吃到一顆,而耐心等待的話,會有兩顆糖可以吃。接著他離開房間,留下小朋友和堆滿誘人零食的碟子,包括棉花糖和餅乾等。一些孩子無法抗拒誘惑,當所有大人都離開房間後,他們馬上往嘴裡塞滿糖果點心,或是立刻按鈴。然而,有些小朋友克制住了,他們獲得更大的獎勵。

這場實驗之後,米榭爾等人又繼續追蹤這些兒童的發展。從收集的資料中,得到了令人震驚的結論,等待最久的兒童長大後多半會變成有生產力和成功的人,而那些選擇立即享受、不願延緩滿足的人,通常在學校裡有行為問題,課業較不順利,友誼也無法持久,而平均的SAT成績更比耐心等待的人少了二百一十分。

這些延後獲得滿足的人有其特別之處嗎?或是他們有何訣竅,可以抗拒眼前的誘惑呢?過去二十五年來,心理學家發現最能抗拒誘惑的小孩,有方法能夠讓自己分心不再想棉花糖。他們也渴望吃到點心,但是學會轉移注意力,不會老想著糖果餅乾。再者,社會學家也發現,若是能教導孩子一些心理技巧,在心中將誘惑轉成別的東西,例如將好吃的東西想成是一幅畫,而不是真的點心,將可大幅提高小朋友耐心等待的時間。米榭爾最近觀察道: 「一旦了解所謂的意志力,只是學習控制自我注意力與思考的事情,便能真正開始增強它。」

對於最優秀的學生來說,學著不去想令人分心的誘惑,是讓自己投入工作的一部分。他們的作法很像米榭爾實驗中最能延後滿足的孩子,主要是因為他們能決定自我教育的目標,並知道自己負責掌握一切。心中抱持堅定的想法後,他們學會將心思導向學習,不去想派對、網站、電話或電玩等令人分心的事情。他們全神貫注在自己的工作上,沒有時間考慮其他可以做的事物。不過,這種決心通常揉合了道德承諾、同理心和同情心,懷抱更高遠的目標。通常這也代表發現了整體目標的重要性,接著便從專心做好手邊的工作開始。

有人告訴我,他們必須思考每一步,例如寫論文時,從挑選問題到去圖書館等都要規劃。許多人為自己訂下期限並且認真執行,不會分心去想生命中的棉花糖。同時,也要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不管是斯蒂芬‧科爾伯特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三年的戲劇課,或是尼爾‧泰森在天文學上的研究,常常以更高遠的獎勵,鼓勵自己專心工作。總之,他們讓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熱情喜悅,再加上高遠的道德目標,帶領他們,無視於最令人分心的狀況。

但我不能說某個技巧適用於每個人,相反地,他們的整體作法有更重要的地方值得注意。其祕密是致力於開發自己的心智動能,創造更好的世界。他們希望最終不要依賴任何人,但是遇到別人有好方法時會抱持開放的心態。有些人會訂定時間表,然後嚴格執行,例如蒂雅‧富勒、尼爾‧泰森、赫胥巴赫等,有些人則不會,然而大家都會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有時候是借用別人的點子,但從來不會認定自我控制和延後享受只有一種型態。

在貝克老師出的一道練習中,學生們必須想出自己曾經做過有創意的事情,例如做糕點、寫故事、做衣服或解決數學問題等等,然後想想看自己怎麼辦到的?抱持何種態度?是自動自發,或回應別人的要求指示?有什麼「儀式」,例如訂時間表或先吃冰淇淋?當初有何希望期待呢?工作的時間地點,花費了多久時間呢?自己的評價如何?當時有更遠大的目標嗎?工作時會想像完成時的心情,或是專注於每個步驟,或兩者兼而有之呢?最後完成工作時的心情如何?享受工作的過程,或只是注重成果呢?老師要求學生與自己對話,了解內心的想法與工作狀況,正是這份自我檢視讓他們產生動力工作,而不是相關的嚴格規定,讓他們按部就班完成任務。

近年來,一些研究人員反過來探索,哪些原因會導致人們拖延處理事務。雖然明知早日完成工作對自己比較好,但是一般人總是有拖拖拉拉的壞毛病,尤其是大學生。研究從許多方面探討人們為何要拖延工作,以及如何改善這類問題,出現了一個重點。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怠惰研究小組(Procrastination Research Group)的主任派雪(Timothy Pychyl)指出: 「怠惰的發生,是因為生命中沒有真正符合自己目標的計劃。」本書的受訪者則是找到方法避免拖延,因為他們具有強大的內在動機和計劃,充分反映出自己的目標。

普遍認為要打破怠惰的習慣,我們應該像嚴厲的監工般督促自己,然而,派雪等人的研究卻呼應本書強調的一個主題:原諒自己。他發現,心理系的學生在第一次考試時若能原諒自己拖延念書一事,比起第一次就嚴厲譴責自己的人,在第二次考試時比較不會再延宕了。然而,「原諒」與「贊同」並不相同,如克莉絲汀指出,自我安慰中所謂「寬恕原諒」的概念,是指正面迎戰不好的行為,了解人類有怠惰的習性,並用心尋找方法來克服問題,而不是責備自己是一個壞人。我們發現受訪者的思考也依循相似的模式,他們不會批判先前的表現,而是著眼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