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習近平歐洲之行訪問荷蘭和法國後的第3站。在習近平來訪之際,德國媒體除了報導中國大陸與德國經貿關係的發展和討論北京在烏克蘭問題扮演的角色,多提到中國大陸的人權問題,以及期望德國政府首長在與習近平會談時應提出人權方面的建言。
德國「明鏡」(Der Spiegel)駐北京記者詹德(Bernhard Zand)指出,中國大陸在德國的形象兩極,德國人一方面認為中國大陸有貫徹執行的效率促進經濟成長,另一方面則認為北京仍是壓制人民的政權。
報導指出,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的代價是家庭被拆散、生態環境被破壞和不斷累積的債務。
詹德指出,北京仍需要美國和歐洲的合作。中國大陸進口大量原油,必須和美國合作穩定能源運輸的海道。中國大陸在進口方面也需靠歐洲的供應。北京的對外關係,雖然與亞洲鄰國有摩擦,尚屬節制;對內部的壓制則嚴厲,不但人權分子被逮捕下獄,持異議的學者和記者也被噤聲。
報導指出,習近平在荷蘭和法國訪問期間,人權問題並未成為話題,希望德國政府能提出相關議題。
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德國組織負責人米卡斯基(Wenzei Michalski)也在「時代」週報(Die Zeit)撰文,希望德國總理梅克爾在與習近平談經貿、教育和文化交流之外,也表達人權是普世價值。
時代週報資深記者納斯(Matthias Nass)指出,德國總統高克在國際間推動人權不遺餘力,對他而言,人權是非常重要的。也因此,人們期望他在與習近平會面時不要對中國大陸的人權問題三緘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