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教育論壇:從反服貿抗爭看到的國家困境

立報/本報訊 2014.03.25 00:00
■羅德水

訴求反對「兩岸服貿協議」的「318學運」持續延燒,在抗議學生「攻占」行政院又旋遭警方強制驅離後,輿論對此次抗議行動的看法,似乎一如對兩岸服貿協議本身一樣愈趨分歧。

(上圖)鎮暴警察24日凌晨自北平東路的入口進入行政院後,開始將現場靜坐學生強行拖離。(圖文/楊子磊)

針對服貿與學運,社會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不能沒有對話,筆者試著以一個工會組織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以下意見。

回到階級立場談服貿

引起爭議的「兩岸服貿協議」,其實是2010年6月兩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後續,誠如所見,關於加速兩岸經濟統合帶來的影響,一直以來就是正反交鋒,毫無交集。支持者深信台灣與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有助於提升經濟競爭力,而與中國大陸先行簽訂則可加速與其他各國的協商;反對者則質疑,根據ECFA第4條所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將增加台灣失業率,使勞工薪資倒退,甚至有加速兩岸步向政治統合的疑慮。

無可諱言,「中國因素」確實是兩岸服貿引起眾多討論的關鍵,然而,「逢中必反」、「逢中必軟」這類過猶不及的指控,或有助於喚起正反雙方的國族認同,卻無助社會對兩岸服貿的認識,服貿爭議的本質不是藍綠之爭,必須回到誰支持、誰反對、誰得利、誰失利的階級立場上討論。

無論贊成或反對都要承認,兩岸服貿其實是全球貿易自由化的一環,作為一個倚賴對外貿易的國家,台灣或許很難自外於雙邊與多邊的經濟整合,惟同樣不能迴避的質疑則是,兩岸服貿當真是拯救台灣經濟的妙方?我們如何面對貿易自由化後的衝擊?又要以什麼代價換取成長?作為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堅定信徒的馬江政府,除了想方設法刺激經濟成長,對改善勞工處境又提出了什麼對策?

學運給教師的啟示

對學運有不同評價,本是多元社會常態。持平來說,「318學運」能在短期之內鼓動風潮、匯聚人氣,核心成員的領導特質與組織動員能力俱有可觀,即便反對學運的一方都要承認,如果不是「318學運」,兩岸服貿協議如何可能引起這樣的關注?要知道,服貿協議之所以備受爭議,一大原因不正是先前的公共討論不足?社會應該鼓勵對公共政策的討論,並以更包容的角度去看待學生運動。

對政府而言,要化解學潮,靠的不是禮教規訓與溫情喊話,而是確實針對學生訴求做出回應,應該指出,情勢發展至此,學生的身分已不再是護身符,主要領導人都已接受公眾高度檢驗,可見一斑;未來學生與政府的訴求一樣必須接受社會監督,學生所提訴求如果不具正當性,不可能贏得社會認同,相反地,政府的說明如能獲得多數輿論支持,學運也就無以為繼,依此,馬政府的當務之急顯然是強化政策說明與溝通能力。

至於對教育人員來說,「318學運」的意義,不僅止於喚醒公眾對服貿的討論,也帶給教師對於教育工作的省思,教師不能只是教書與訓練升學考試的機器,不能只在意如何在教育科層體制中拾級而上;教師必須關心社會,必須挺身批判當權者,必須在教育過程中揭露階級矛盾,必須反省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必須深化階級教育與勞動教育,必須自問:教育的目的是在鞏固不平等?還是促成社會進步?教師要如何實現教育目的?

反省國家發展方向

說到底,兩岸服貿爭議凸顯其實是對國家發展方向的分歧,「318學運」已經進入第9天,可惜社會對服貿的看法仍是各說各話,要化解僵局,需要更多的社會對話。學生運動總有結束之日,兩岸服貿協議回到委員會審議只是開始,長期來看,要根本解決台灣經濟成長與社會分配的爭議,朝野有必要對國家發展方向進行總反省。(NGO工作者)

▲鎮暴警察24日凌晨自北平東路的入口進入行政院後,開始將現場靜坐學生強行拖離。(圖文/楊子磊)

相關閱讀

【虛心面對校園人權困境】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073

【檢討錯誤政策 反思國家發展路線】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5049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