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左右看:學習民主

立報/本報訊 2014.03.23 00:00
左看:生而為人的一部分

台灣各地青年學生熱烈投入反服貿運動,許多教授也帶頭走出教室,街頭開講,諸多系所響應停課。這場運動雖有諸多紛擾,如該為鴿還是該為鷹爭論不休,但卻也可期這對於諸多社運素人的青年學子是一堂難得的社運民主課。

台灣民主化雖已數十年,24年前的野百合世代多入廟堂,但對學運的想像仍極其貧乏。學運並不特殊,學子除教室裡的身分,更是一個人,更是一個知識份子。如後殖民理論大師愛德華.薩伊德所謂的知識份子:對權力說真話,對抗過唯唯諾諾、安然定居的生活。

因此運動過程中的衝突、妥協與進退失據,都是被長期教育服從的學子要重新學習的,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民主社會都仍需要面對這樣的課題。

現在冷漠,未來必然唯唯諾諾,若可塑性高、擁有知識資源的學生都習慣把自己框限在勞動的囚籠,拒馬後權力日後必成龐然巨獸!

學生的民主課題絕非象牙塔裡的學生議會,而更需要是直接觸碰社會議題,以此作為踏出校園基本的公民素質。

反服貿既是學運高峰,更是個開始,街頭上所追尋的不僅是運動成功與否,更是到底觸發什麼?是讓大家驚懼政府的顢頇?政治的險惡?還是我們如何思考,習慣社運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林子暉/世新社會發展所碩士生

右看:切勿盲目

反服貿運動風起雲湧,全台各地大學生聲援,甚至有系所決定停課以支持學生參與。台灣近年可見許多青年學生投身社運,諸如大埔、反核,這是為民主社會可期也可喜的現象。如中東茉莉花革命、烏克蘭基輔示威運動一般,皆可見青年為推動社會變革主要力量。

然而,雖可點起野火,但絕不可以此決定國家的未來。社會運動快速衝撞體制的方式往往缺乏縝密的方針與規劃,多半只能勾畫出願景或抽象的理念。就如中國六四天安門,民主最終大夢一場,柴玲、王丹等學運領袖也落得重新摸索人生,個人與社會都是沈重的代價。而這條保險底限正在於「法治」,以維繫整個社會不應一時爆發的運動激情而盲目。

所謂民主法治是明確而非壓迫的,如闖入立院者應依法究辦,不嚴懲不輕縱。各系所也不可輕言罷課,絕不可輕言以學生人生作為運動籌碼。縱有任何偉大運動理念作為號召都可因人生進退失據而淪為自我催眠。在法治的框架下,盡可確保民主得以展現青年的熱情,也避免民主淪為一時激情的犧牲品。

青年學生也應重回校園,不僅為回到校園學習民主,也為自己個人人生負責。

林泰佐/社會評論人

(圖說)反服貿民眾19日持續占據立法院議場,一群大學教授前往立法院外慰問學生,告知學生將在現場教授民主通識課程。(圖文/中央社)

相關閱讀

【社論:小青年的憂憤】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8557

【左右看:兩岸服貿協定的爭議與抗爭】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8589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