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永遠分不開?我家有個強力膠小孩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三采文化 2014.03.19 00:00

Q:當小天使開始變成小惡魔,爸媽怎麼辦?

◎專家怎麼說

黃瑽寧--小兒科醫師

嬰兒大概從6個月開始,就會有一些分離焦慮的產生,這種狀況會一直到3歲為止,這是正常的,每個小朋友都會有,只是他的程度多或少,或他是不是得到足夠的回饋,所以有時候會發現,有些小朋友只要一看到爸爸媽媽坐著,就要跟著擠在旁邊,其實這時候,爸爸媽媽們可以有智慧一點,因為你知道小朋友要什麼,他就是要你的安慰、你的依附、你的抱抱,如果爸爸媽媽們一直叫小朋友走開,他反而會不斷的嘗試。

既然,爸爸媽媽們知道小朋友要的只是需要你給他一點回饋,不管是抱抱他,或者是在跟小朋友相處短暫的5~10分鐘內給他足夠的愛,然後就給小朋友下一個指令,像是「媽媽現在要做什麼事情,你先跟爸爸在一起一下下好不好?」當小朋友得到他要的東西,他可能就願意稍微離開你一下,如果爸爸媽媽是用「你不要煩了~」「媽媽今天心情不好」的說法,小朋友反而會一直跟在你屁股後面,一直等到拿到他要的東西為止,沒有好好的處理,就會讓這種狀況天天發生。

根據研究,小朋友每五分鐘就需要人家看他、注意他一下,這不是拿出爸爸媽媽的照片給小朋友就可以解決的狀況,而是一種需要被注意的需求,這在生活上非常常見,像是爸爸媽媽在講電話時他就鬧你,因為講電話的當下你不是在注意他,類似像這樣的事件,但是,只要你給他一小段愛的表達,也許是笑臉,或者是抱抱,或牽牽他的手,其實也就夠了。當小朋友得到他要的愛了,然後此時你再去指示他做下一件事情,那麼他在這個轉換過程當中,就可以讓小朋友稍微平衡一點。

王宏哲--兒童發展專家

想讓小朋友脫離爸爸媽媽,是需要訓練的,有種很好的工具可以拿來使用,就是-柵欄。把小朋友放在柵欄裡,讓他可以看得到裡面的人在做什麼,此時,對小朋友很重要的動作就是「回音」,就是在煮菜的主要照顧者必須要給小朋友有所回應,像是對小朋友說「媽媽在這裡~我在切菜喔~」等等,當小朋友一擔心時爸爸媽媽們都給小朋友回應,柵欄這個環境自然而然就成立了,小朋友會覺得你就在裡面做事情,我在外面玩玩具;或是覺得我可以在這邊看著你那樣,讓小朋友覺得你跟他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距離。

有些爸爸媽媽們會懷疑小朋友這樣長大之後,會不會有戀母情節的狀況產生,其實戀母情節在兒童發展的過程裡面,本來就應該要發生的,因為小朋友本來就會比較喜歡主要照顧者,當爸爸媽媽們在廚房內煮飯時,如果沒有用柵欄加以區隔,只是一昧的對小朋友說「你不可以進來!」小朋友聽到這種反應,代表的是我要跟爸爸媽媽分離,而不會想成是爸爸媽媽們是因為怕危險,所以才不讓我們進來,小朋友會覺得那個地方就是要讓你不見的。

去上廁所,進廁所洗澡,也是同樣的意思,其實平常爸爸媽媽們就可以利用廁所門跟小朋友做一個遊戲,把門關起來,隔一下就把門打開,讓小朋友看到你,讓小朋友覺得你在裡面總是會出來,這跟小朋友玩捉迷藏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用擔心小朋友變得會愛玩開關門的遊戲,因為小朋友玩久之後反而會覺得無聊,他就會自己去找他想要玩的東西。

有些爸爸媽媽們去廁所時,為了不讓小朋友友分離焦慮,會把小朋友一起帶進廁所裡,但這不是所有家長都可以接受的,而且小朋友遲早要訓練成可以接受跟爸媽短暫分離,如果連這麼短暫分離在家裡面都訓練不起來的話,以後當小朋友去上課那種長時間的分離,就更難了!所以在教養上,專家不鼓勵洪水猛獸法,而是用漸進式的方式,前面幾堂課讓爸爸媽媽就在外面,老師抱著他看媽媽,讓小朋友覺得有安全感,幫助小朋友成功建立這個環境的熟悉度,就會成功了。

本文出自三采文化《請你跟我這樣過》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69/17969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