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原視野:歷史教科書、原住民族與族群平等(上)

立報/本報訊 2014.03.17 00:00
■Tunkan Tansikian

歷史記憶為形塑個人自我認同的重要素材,也是每個社群建構其集體認同的主要工具。此認同內容,往往又成為個人追求其人生理想或群體評價其集體榮辱的精神性指標,甚至左右著人們對於政經資源分配現況的價值認知結果。

當原住民族進入歷史課程

然而,無論個人或集體,在歷史記憶的形成與呈現上,總是充滿著選擇性,曾經發生過的事實,並不盡然能如其原貌般地現身於敘事舞台之上。在一個多元社會中,一旦權勢者—特定個人或群體—介入其中,無論刻意還是無心,歷史敘事極易成為其自我表彰以及壓迫或甚至宰制他者──尤其是弱勢的一方的工具。於是,記憶與敘事就成了衝突地帶,不時挑動人們的敏感神經,成為檢驗族群平等理想。

日前原住民族對高中歷史課程的質疑,無非就是前述歷史記憶/敘事之爭於教育場域的具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該族群本來就是被刻意同化的對象,與其相關之事物,無論語言、文化或歷史,都是被壓抑的對象,更遑論進入教育場域,最多只是以吳鳳的故事之類素材出現於課本成為受貶抑的對象。

但在民主化之後,尊重多元文化以及族群平等理念逐漸滲入社會主流思維,原住民族理應在國家社會運作之各個層面獲得平等對待。搭著本土化浪潮的便車,再加上憲法增修條文納入原住民族條款,包括歷史在內的課程領域,開始有了原住民族的出現。換言之,該族群在教育課程的實踐中開始有機會獲得平等對待。

尤其在「同心圓」模式運用於歷史教育後,原住民族成了難以迴避的敘事環節。試想,既然要學習者由己身為核心,由近及遠地學習各種歷史知識,台灣史於是成了現世代學生儲存歷史記憶的起點。而對於比主流族群更早生存於這塊土地上的族群,如果在非原住民所操作的課綱與教科書中缺席,豈不讓前述同心圓模式陷於矛盾,本土就難再稱之為本土。因之,我們可以看到,在現有的歷史教科書內容中,通常一開始就會介紹原住民族,在後續的歷史階段敘事中,偶而也會冒出其身影。

國土歷史空間 敘事不足

暫且不論近來課綱議題中的史觀之爭孰是孰非,也暫且先將一大套解殖論述擱下,單純就敘事內容來看,現有歷史課綱及依此所形成之教科書內容,雖已正視原住民族的存在,為族群平等理想往前推進了重要的一步,但無論就族群關係之和諧或原住民族自身民族教育需求這兩項目標,都明顯有其可再改善之處。或者對原住民族的歷史遭遇著墨不足,或者即使述及該族群,但敘事方式仍容有商酌餘地。

先來看看敘事不足問題。無論是現行高中歷史或九年一貫社會領域台灣史部分,似乎潛藏一現象,即涉及原住民族者,越久遠的階段敘述較多,越晚近階段則較少。譬如早期及清治時期明顯尚有多處提及原住民族基本背景以及當時原漢關係的文字,但到了日治與民國時期,原住民族卻明顯身影漸杳。

或謂究竟要容納多少原住民族歷史才足夠呢?相較於以往,如今無論課綱抑或教科書,涉及原住民族的內容還不夠多嗎?此類問題確實難有標準答案,畢竟並非過往發生的樣樣事情都得寫入歷史教科書,若然就成了無意義的流水帳。不過,前述族群平等理想以及歷史敘事之認同功能,或許可以指出一方向。

首先,能選入教科書成為敘事對象的史料史實,無非是對現在社群成員有意義者,尤其是那些與現代社會密切相關的歷史環節。透過這些敘事傳承,下一代得以知曉自身所處社群是如何從過往各階段發展而成當下這般面貌。透過刻意編排展示的人類衝突、文明成就與制度變化,這一幕一幕歷史劇情成為當代社群成員自我認知以及認知他者的重要來源。

進一步來看,在憲政體制上,我們既然自我定性為一個尊重原住民族多元文化及其民族意願的國家,那麼在敘述我們過往經驗的歷史文本中,似乎就應該為原住民族保留適當空間,以落實族群平等對待理念。如此一來,一方面讓原住民族成員得以擁有平等的機會,透過學校歷史課程認識自己的先祖是如何從過去走到現在;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其歷史處境為大社會每一位成員所知悉,這無論對原住民或非原住民本身的自我認知或認知他者而言,都會是健康的方向。

現有敘事文本於此有何不足之處?以備受爭議的原住民族土地權訴求為例,對於特定國有地,常見部落宣稱對其保有一定權利,然不少政府部門或社會大眾卻振振有詞,認為那根本是國有地,憑什麼原住民族可以享有特權!此類質疑明顯是對這塊島嶼上土地或領土移轉過程理解不足所致,若大家能從歷史課程認識到清治時期漢人遷殖集團如何壓迫原住民族讓出土地、日治時期如何以現代國家法政工具併吞該族群土地(譬如《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以及戰後政府如何在接收時承繼日本政策對之未予以公平處理,或許整個社會在面對此一歷史問題時,就可能因為理解而更加謙卑。

但是此一在歷史上對該族群現有處境影響深遠土地爭議歷程,課綱裡頭完全沒有提及,最多只在清治時期單元以「原漢衝突」此類文字帶過。當然,課綱只是一份指引文件,或許難以包山包海,教科書實際撰寫者,還是可以依其所提示的主題、重點與說明,於相應單元適當處向讀者介紹前述相關歷史環節。然而可惜的是,除了少數版本教科書在前述清治時期「原漢衝突」項下約略提及平埔族人「土地競爭失敗」或「漢人巧取豪奪原住民土地」外,與當今原民土地議題最為密切相關的前述日治與戰後政府政策,卻幾乎隻字未提。

(下期待續,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糸助理教授)

延伸閱讀

【原視野:向荒野學習】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887

【原視野:支持西拉雅族,準備好了嗎?】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4806

【原視野:讓人驚艷的印尼縮影公園】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7857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