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立報犇報聯播:63期社評

立報/立報犇報聯播 2014.03.16 00:00
63期社評

檢討紀要,「三個不變」將民進黨打回了歷史原形

  「人類的悲劇,就是情勢變了,但人不變。」這是謝長廷在民進黨決議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並由蘇貞昌親自領軍時所發出的喟嘆。數月來,經過九次「華山會議」以及日前所通過的〈2014對大陸政策檢討紀要〉來看,謝長廷的喟嘆恐怕是要成為所有關心台灣前途,重視民進黨兩岸政策發展的朋友們的遺憾。

  考察這個問題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客觀形勢變化了,但人在主觀認識上卻沒有察覺。這是蒙昧,蒙昧其實無罪,只不過以此來指導實踐必將以失敗告終;第二個層次是,明明知道形勢變化了,但就是不願意改,或者是沒法子改,這才一切悲劇的根源。民進黨之所以要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並敲鑼打鼓的召開九次「華山擴大會議」,一方面固然是為了2016年大選的勝選考量,希望能夠向選民證明自己有能力處理好兩岸關係,走完重新執政的「最後一哩路」;但另一面也是認識到「台灣獨立」已時不我與,必須嚴肅回應台灣人民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願望,也不得不面對「中國和平崛起」與東亞政治格局丕變的客觀需要。

  令人遺憾的是,縱觀民進黨所提出的〈2014對大陸政策檢討紀要〉,雖然開宗明義就提到從「台獨黨綱」通過後的20餘年來,「東亞地區形勢發生權力格局重整,中國崛起對既存區域秩序與台灣軍事外交構成挑戰。同時,兩岸之間也發生了實質的變化」。但是,在具體的主張上卻以「三個不變」來回應新局,也就是:「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台獨主張不變;將中國視為(敵國)威脅的立場不變;作為美國圍堵中國戰略棋子的角色不變。民進黨這種昧於國際現實,罔顧台灣主人民利益,「以不變應萬變」的思想怠惰,充分暴露了其領導階層在後冷戰形勢下還堅持著冷戰思維的頑固與僵化,也說明了台灣作為美國東亞戰略扈的本質,根本就不存在所謂「台灣主體地位」的尷尬處境。

  民進黨當前的大陸政策之所以展現出認識與意志相背離,手段與目的相對抗的困局,其根源就在於耽溺於「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與「自由、民主、人權」的這兩個「核心價值」的迷思,致使他更多醉心於選舉謀略和意識型態爭奪,對變動中的東亞權力關係與利益格局反應遲鈍。這是數十年來,台灣依附在美國所主導的新殖民國際分工體系下的必然結果,也是在新世紀因應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中不得不清理的糟粕。民進黨一方面認識到,架構在東亞新型分工體系下的ECFA已讓兩岸經貿關係緊密發展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希冀通過同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這兩個對抗性的區域安排,以維持所謂「對外經貿關係平衡發展」。問題是上述兩個區域架構不管從戰略構想、加入門檻和行為準則來看,都存在著互相排斥的事實,在一定程度上是魚與熊掌,民進黨卻可以視若無睹。

  導致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捉襟見肘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向來都建構在「美台關係」的框架之下,而他所理解的「台美關係」是以冷戰中國圍堵政策為核心。與此相反的,美國的對台政策向來就是以「中美關係」為前提,「台灣獨立」只不過是美國可用而可不用的一手「閑棋」。證諸歷史,一旦美國的對華政策丕變,台美關係就首當其衝。因此,當美國的「東亞再平衡」戰略在其國內存在歧義,還舉棋不定於到底是要強化「美日軍事聯盟」,以維持美國全面支配的東亞戰後秩序?還是審時度勢,通過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來維護其西太平洋傳統利益之際,民進黨的〈檢討紀要〉就只能被動僵化的停留在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留下「住民自決」的尾巴,希望喚起美國主子「冷戰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戰略記憶,在美國「東亞再平衡」戰略中,扮演美國給定的所謂「區域領導」的角色。

  〈檢討紀要〉的「三個不變」,把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打回了歷史原型,看來,這「最後一哩路」,前程還滿佈荊棘。

(本文不代表立報立場)

========================你喜歡這期犇報的內容嗎?

犇報是一份以提供兩岸就學、就業、民間交流,以及關注兩岸最新發展動向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報,目前為雙周刊,全省發行量達1.5萬份,期待你將這份用心與好讀的報紙推薦給你的朋友們,也歡迎富有兩岸交流經驗的朋友投稿。

兩岸犇報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兩岸犇報部落格:http://chaiwanbenpost.blogspot.com/FACEBOOK犇報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