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教堂流浪者

立報/本報訊 2014.03.13 00:00
走進布魯塞爾貝居安(Beguinage)的聖約翰教堂,孩子們在偌大的大廳中奔跑玩耍、大聲喊叫,四周則是成排的帳篷。這間建於17世紀的宏偉建築不只是一間教堂,更是許多阿富汗難民數個月來生活的家園。

(上圖)51歲的阿富汗難民荷買(Abdul Khaleq Homai)走出聖約翰教堂,準備將衣服拿到教堂外清洗,圖攝於2014年1月30日。(圖文/路透)

已在此生活超過3個月的他們,當初向比利時政府申請庇護時遭到拒絕,政府要他們離開比利時,不過許多人並未離去,最後只能漫無目的地遊走在這個國家,或是占據無人居住的建築。

直到聖約翰教堂的神父阿列特(Daniel Alliet)向他們敞開大門,事情才稍有轉變。今年年初時,這裡住了超過2百名難民,現在人數稍微減少,因為部分難民已在避護中心找到居所。

教堂內的景況乍看之下十分混亂且骯髒,但他們的運作其實相當有組織,這都歸功於這些家庭的智慧以及當地慈善機構的支持。

此外,由於教堂本就不是為了收容人們而建造,他們需限制居民的用水,神父表示,人們的濕氣甚至已開始讓管風琴損壞。

他們規劃教堂水槽及兩間廁所的使用時間,男性、女性及家庭得照分配時間使用。婦幼居住在較為寬敞的帳篷,男人的帳篷則較小。慈善機構提供他們帳棚、毯子、衣物、乾糧、飲用水及熱食,他們生病時也能就醫。教堂有限的電力則用來煮水燒茶、充手機電力及夜間照明。

當然,事情遠不及完美。一位男子表示,他每週僅能洗一次澡,另一位男子則說,由於捐贈的衣服很多,當他們把一件衣服穿到髒時,會選擇直接丟棄。

大部分人沒有任何從家鄉帶來的相片,甚至連身分證也沒有,只有少數人能透過數位手機中的照片懷念他們的家鄉及家人。

然而,儘管這裡的生活艱辛,所有人都表示不願回到阿富汗。一位男子解釋,他曾被塔利班監禁,其他人則害怕橫行阿富汗的暴力,有些人則說,他們的孩子現在已不再會說傳統語言,只會法語或法蘭德斯語;所以不論他們去到哪裡,都註定成為那裡的陌生人。

(來源/路透  編譯/劉耘)

▲教堂內一頂帳篷被點亮,圖攝於2014年1月6日。(圖文/路透)

▲聖約翰教堂內,一名阿富汗難民在他的帳篷中休息,圖攝於2014年1月6日。(圖文/路透)

▲一名阿富汗女性及她的孩子等待使用教堂內的廁所,圖攝於2014年1月9日。(圖文/路透)

▲阿富汗孩童參加在教堂內舉行的繪畫工作坊,圖攝於2014年1月9日。(圖文/路透)

▲8歲的阿富汗難民侯瑪西(Hadiha Homahi)展示她的畫作,圖攝於2014年1月9日。(圖文/路透)

▲位於布魯塞爾市中心的聖約翰教堂外觀,圖攝於2014年1月6日。(圖文/路透)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