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傳學鬥編輯室報告】合作。創新。改變。

立報/本報訊 2014.03.11 00:00
■蕭宇軒

蘋果日報於1月15日宣布與5家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新頭殼》、《苦勞網》、《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環境資訊中心》合作,日後蘋果日報的即時新聞平台將刊登5家媒體的新聞報導和評論,提供網路讀者不同的新聞資訊。2月16日此合作關係更擴增6家媒體,《民報》、《科學月刊》、《NPOst》、《今周刊》、《財訊雙週刊》、《新新聞》,共11家新聞媒體,參與此次合作關係。

(圖片來源:中央社)

此次合作關係,蘋果日報承諾將不會更改合作媒體的報導和評論內容,也就是說批評蘋果日報的報導也將原文放置即時平台上。NPOst於合作17日隔天即率先嘗試此次合作的界線,於即時平台刊登〈【NPOst 評論】我們必須阻止《蘋果》的「正義」暴力〉一文,批評蘋果日報的正義霸權,而此文未被修改全文刊載,實踐蘋果日報的最初承諾。

維護新聞編寫自主?

蘋果日報與其他媒體此合作形式,類似於有線電視的組織形式,有線電視的運作模式常分為頻道經營者與系統經營者,前者製作節目和經營頻道,後者則是經營、維持線纜,將節目內容傳送至家戶電視機前,因此系統經營者有權力決定,頻道內容是否可傳遞至該區域的有線電視訂戶中,此營運結構也是之前反媒體壟斷運動的起因點。

回到蘋果日報的合作模式,先暫擱網路媒體多元傳遞管道的特性,即時新聞平台如同系統經營商,合作媒體則像頻道經營者,透過平台將內容呈現於蘋果新聞網站上,蘋果日報有能力去更改合作媒體的報導內容,決定該篇報導是否放置於即時新聞平台上。蘋果日報不干預合作媒體的報導和評論的承諾,即實踐新聞自由的一環,讓新聞內容得以不受外力而遭到更改和撤銷。

不過,此次合作雖然在編寫自主中立下防護界線,但是另一角度卻也看到新聞自由落實的遺憾,即報紙的即時新聞風氣。受到網路即時性的影響,新聞從業人員受制於網路立即性和商業點擊率的影響,被要求隨時提供最即時的新聞,使得新聞從業人員僅能將心力放置於能提供即時、吸引關注的素材,無法提供和思索需要長時間耕耘的新聞議題,以及檢查、反省和深化新聞報導內容。

此次的合作關係,讓即時新聞平台能有更多的報導內容,但這是否僅是為了彌補即時新聞所造成的缺失,而採取的補救模式,若是如此,蘋果日報所承諾的編寫自由,並無法更真正的彌補新聞自由的缺失。

新聞自由是個概念,其難以用實際的指標來落實其概念,縱使國際新聞組織「無國界記者」(RSF),透過各項指標和分析,年年公布各國的新聞自由排名,然而新聞自由的實踐與界線更該於日常生活中,隨時監督和警惕,因為自由時常在不知覺中退後。合作才剛開始,承諾是否能長期兌現尚待觀察。

合作新契機?

商業媒體受制於營利,傾向製作迎合大眾需求的新聞,因而犧牲部分之議題,同時又需不斷推陳出新滿足大眾的步調。而規模相對較小和獨立媒體,則因為專注深耕於特定議題,因而可以彌補商業媒體的缺失。如此,從蘋果日報角度來看,此次合作可以提供蘋果日報讀者更多元的新聞資訊,而在合作媒體的角度,可從蘋果日報的網站上,吸引更多平時未曾造訪的讀者,增加更多閱聽眾的關注合作媒體的新聞報導。

然而,是否真的如此,一切也仍是未知數。蘋果日報即時平台的新聞發布量相當高,平均一日有上百則新聞量,高峰期間幾乎幾分鐘就產製一則新聞,另外網站新聞於固定時間釋放當日報紙新聞,將近百則的新聞同時出現於網站上,合作媒體的新聞可能容易埋沒於即時新聞海中,被閱覽者忽略,進而失去合作最初的意義。

另外,社群網站的興起,許多媒體集團常透過社群網站來吸引網路使用者,而其播報的新聞更會追求社群使用者的動態和習性,選擇其要發布的新聞,且目前無刊登合作媒體新聞的義務,這種以單篇新聞為主的刊登方式,或許提高網站使用者的點閱數量,但是多數僅集中在特定新聞上,若閱覽者是僅消費單篇新聞的使用模式,那此合作關係的期許也將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閱覽者,網路上的資訊量相當多元龐雜,幾近混亂,已超越個體可接受的資訊量,因此閱覽者在眾多資訊中,多數僅會選擇具有吸引力、聳動的新聞,因此合作媒體的新聞是否會受到閱覽者的關注,或是習慣即時快速簡短新聞的閱覽者是否有耐心閱讀新聞,可能僅讀幾段就離開,那這將錯估合作初衷。若今日合作媒體開始與即時新聞效法,嘗試吸引讀者,那麼就不是合作,而是「收編」,失去其合作夥伴的獨特性。

即時新聞對比於合作媒體的新聞,其內容本質大相逕庭,前者精小、簡短,內容軟性趣味,後者的新聞多為長篇,內容較多評論和深奧,後者置於閱覽者多以觀看即時新聞為前提的心態,對於擴大讀者群是否實現,同樣尚待觀察。

維持現狀不如嘗試改變

現今媒體產業的結構已定型,唯有透過人的能動性和創意,才有可能改變現有結構。利用網路低成本作為改變的起點,嘗試改變現有狀況,或許合作的關係能逐步影響至其他媒體,進而創造出其他的合作關係,亦或合作媒體的文章能出現於蘋果日報實體版上,一切都讓我們尚待觀察。(傳播學生鬥陣責任編輯)

參考文章

【周四專欄】管中祥:蘋果日報的即時焦慮http://goo.gl/PNF0rU

進攻還是收編?《苦勞網》孫窮理談台灣主流與獨立媒體合作http://goo.gl/dheVll

▲蘋果日報於1月15日宣布與《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上下游新聞市集》、《苦勞網》、《新頭殼》、《環境資訊中心》等5家獨立媒體合作,於即時新聞平台刊登5家媒體的新聞報導和評論。(圖片來源:官網截圖)

媒大事

亞洲新聞自由的困頓

近期各地新聞工作者或組織遭受危害的事件頻傳,如香港《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遭歹徒砍傷、馬來西亞獨立媒體《當今大馬》遭惡意潑紅漆、埃及政府以不實罪名逮捕半島電視台的記者,以及奈及利亞記者托因‧奧巴迪在拉各斯市郊遭不明身分人員槍擊。這些事件不僅凸顯了新聞媒體所遭受到的壓力已從隱晦轉至成多方面的實質壓迫,也一再地曝露記者人身安全保障的匱乏。

2014年2月23日,香港新聞工作者成立獨立評論人協會,並舉辦「反滅聲」大遊行來抗議一連串打壓新聞自由的事件。從《明報》突撤換總編輯、香港商業電台主持李慧玲遭解僱,香港免費報紙《AM730》、香港《蘋果日報》遭抽廣告,這些媒體均對特定議題或政府施政進行針砭,也因為有這些敢言敢發聲的媒體,才能真正發揮媒體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功能。然而,媒體的運作不是只有「信念」就能運轉,面臨政治、廣告商和暴力陰影的多重壓力下,媒體的責任無法伸張,人民的權利也就一點一滴的消逝。

美國「保護記者委員會」(CPJ)的報告中指出,香港和台灣的媒體自由正受到來自當地及中國政府、媒體集團老闆的龐大壓力,對於新聞產製構成嚴重威脅。尚且,現今仰賴廣告獲利的媒體,也因商業利益的考量,開始實施「自我審查」,限縮自身的權力。面對此種情勢,似乎只有「公眾集資」(crowd sourcing)的新聞產製形式,如Spot.Us、weReport,才能使媒體經濟獨立,發揮監督功能。但免於暴力、政治的脅迫,不僅是新聞工作者的權利,更是全體人民所需共同捍衛的民主價值。

香港資深評論員程翔表示:「新聞自由,不是新聞界的自由,而是社會每一個人的自由。當這個社會失去新聞自由時,這社會就會大禍臨頭。」在新聞自由受到脅迫時,如果人民選擇默不噤聲,那等到人民失去言論的自由,也就沒有人替人民發聲了。捍衛新聞自由,每個人都責無旁貸。(吳堂靖/傳播學生鬥陣責任編輯)

參考資料

馬來西亞獨立媒體《當今大馬》遭惡意潑紅漆http://goo.gl/v83w48

今日上街反滅聲 捍衛言論自由http://goo.gl/Vm8fUF

「中國對香港與台灣媒體施壓日趨嚴重」http://goo.gl/WCCjc3

中資抽廣告 打擊香港獨立媒體 台媒殷鑑不遠http://ppt.cc/IiSh

聲援半島電視台記者 馬來西亞媒體人無聲抗議http://goo.gl/GRuJIA

暴力頻傳 亞洲新聞自由蒙上陰影http://goo.gl/jGjGnB

相關閱讀

【四方報獲公器獎 跨地實踐草根精神】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3486

【不只是業餘: 對公民記者第五權的想像】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703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