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樂閱讀/快樂靠遺傳?

優活健康資訊網/(企劃中心/綜合整理) 2014.03.10 00:00

我們是否生來就有快不快樂的傾向?基因是否大於所有心理因素?基因勝過童年的經驗、環境和教育?環境和情緒因素,是否能改變基因的表現?人腦到底有多大自我改變的能耐?這份能力(通常稱為腦的可塑性),又能持續多久?科學界不斷熱烈辯論以上幾點。

有一條可能的線索,就是針對出生後被分開的雙胞胎所做的研究。這些雙胞胎擁有同樣的基因,但成長的環境和條件可能非常不同。他們長大後在心理上相似度有多少?我們也可以研究被收養的子女,把他們的心理指數和生父母及養父母的指數相比較。這些研究報告顯示,出生後被分開的同卵雙胞胎,憤怒、憂鬱、整體滿足感、酗酒的程度、神經質的程度,以及其他許多因素,是非常相似的,相似程度超過一起長大的異卵雙胞胎。

同樣地,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養子的心理面貌與生父母相比,相似程度遠超過養父母。奧克.特勒根(Auke Tellegen)和他的同事們做了上百個案例的研究,結論是,快樂四五%是從遺傳來的,在所有個性特色之中,基因決定大約50%。

然而,其他研究人員則認為,這樣的詮釋是極端且帶有偏見的。因為被研究的雙胞胎大部分出生後都被富裕的家庭領養,這些家庭長久以來,都在尋找可領養的孩子,這對孩子的撫養而言非常好。如果案例中有一位雙胞胎到好的家庭得寵,而另外一位在街頭流浪,或住在貧民窟裡面,這樣的研究結果應當非常不同。他們認為,基因對於個性特色的變數最多不超過25%。同時,基因的影響只代表一種潛能,這個潛能是否會被引發出來,端看許多其他因素。

麥可.米尼(Michael Meaney)在加拿大道格拉斯醫院研究中心(Douglas Hospital

Research Center)做了一系列有趣的實驗。有一組老鼠,牠們的基因中含有極度緊張的傾向。出生後頭十天,讓非常愛護他們的母親照顧著,不斷舔牠們,經常有肢體上的接觸。研究結果發現,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老鼠的緊張基因,被一種甲醇化的過程阻擋住,終其一生完全都沒有表現出來,除非受到巨大的衝擊。反過來說,得到很少照顧的老鼠,在一生中表現出高度的張力。但最近的資料顯示,這種效果也可以逆轉。如果老鼠的母親舔牠的次數少,這隻老鼠被另一隻常舔牠的老鼠「領養」,牠也會正常發展。

在不同的案例中,老鼠媽媽關照程度的差別,不斷改變下一代長大後的抗壓性,同時也改變下一代腦部和認知的發展。「高舔度」母親帶大的小老鼠,長大後不但在壓力大的時候表現更平靜,同時也表現出更大的學習能力。米尼和其他的研究員,目前正在進行一個大型研究,要看上述結論如何應用到人類身上。研究人員預言,如果所觀察到的人類模式與老鼠是相類似的話,也就是孩童的母親如果與孩童的關係冷漠,這些孩童長大後較容易發生侵略行為,以及注意力失調的問題。這絕對與佛家的觀點相同,佛法認為幼童需要不斷得到慈愛。無可置疑,我們童年所得到的愛與溫柔,對於後來的人生觀有極大的影響。我們已經知道,受到性侵害的兒童長大以後,甚至到了青少年時期,患憂鬱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許多罪犯童年都沒有得到充分的愛,甚至被虐待。

從個人轉化的觀點來看,我們也必須指出,許多有強大基因基礎的特質是很難改變的,例如體重。但也有些基因可以透過人生際遇和心靈修持,得到明顯轉化,特別是恐懼、悲觀,以及最重要的——快樂。(本文作者/馬修 .李卡德)

(摘自/快樂學:科學家僧侶修練幸福的24堂課/天下雜誌出版)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