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台南紅球 賞櫻

台銀併郵局? 資金去化壓力大增

自由時報/ 2014.03.10 00:00
記者盧冠誠/專題報導

政府推動公股整併之際,台灣金控暨台灣銀行董事長李紀珠拋出台銀可與郵局儲匯處整併的概念,引起金融圈廣泛討論;一位金融業大老直呼「太天真」,雙方合併沒綜效、無互補效益,還會大增資金去化壓力,最後恐導致殺價競爭,傷害整體銀行業發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台銀一直以來都存在資金過剩的問題,去年底存、放款規模分別為3.41兆元、2.25兆元,存放比率66%,相當於有三分之一、約1兆元的資金未能妥善運用,存放比率也較全體39家本國銀行平均的76.9%,低逾10個百分點。

郵局方面,由於只能吸收存款,無法從事一般放款,目前存款已突破5兆元大關,但放款幾乎是零,資金過剩更嚴重。若台銀與郵局合併,那超過6兆元的資金要往哪裡擺?

6兆資金往哪裡擺?

金融業大老嘆了長長一口氣說,如果台銀與郵局合併的構想,是參考1998年新加坡星展銀行(DBS)併購郵政儲蓄銀行(POSB)的案例,那就更糟了,因為背景、結構根本不同,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1998年DBS與POSB合併前,DBS主要提供財務管理及企業融資,POSB則是吸收小額存款供公共建設融資;加上合併前DBS存放比率高達117%,顯示存款資金不足,但POSB存放比率僅47.7%,反映存款資金過剩。由於POSB合併前已是「完整的零售銀行」,DBS藉由合併,除解決資金不足問題,並取得其133家分行據點、325萬客戶,以及313個ATM,互補效益大又具有範疇經濟效益。

然而,郵局不像POSB是一間完整銀行,台銀與其合併,只會加重資金去化壓力,無互補效益,更不具範疇經濟。

一旦台銀與郵局儲匯處合併,為求資金去化,難免會讓外界有惡性競爭的聯想,不利台灣整體金融業發展;畢竟,外傳台銀之前就因殺價競爭、低利搶貸的問題,被金管會要求寫報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