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上海超日公司債違約 官方故意不救

自由時報/ 2014.03.09 00:00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中國上海超日太陽能七日發生債務違約,成為中國公司債違約首例。分析師認為,中國政府放手讓超日太陽能違約是一場高風險實驗,不透明金融體系若處理不當,恐引發骨牌效應,出現高負債企業違約潮。

超日太陽能在二○一二年發行五年期、票面利率起始於八.九八%的債券總額共人民幣十億元,七日原應支付第二期到期利息人民幣八九八○萬元,公司卻只能支付其中不到五%,由於等不到中國政府伸出援手,超日太陽能確定違約。

信評機構標普(S&P)信用分析師李國宜表示,超日違約事件顯示出,中國政府開始讓市場決定體質差企業借款人的命運,他點名金屬與礦業、造船與原材料等存在較高違約風險的產業。

中國今年到期的公司債規模,將創金融危機以來高峰,利息與本金支付總額將達人民幣二.六兆元左右,較去年大幅增加十九%。

另一信評機構穆迪,其在中國合資的中誠信國際研究部門指出,「在第一家之後,可能會有更多違約出現」;中國國內經濟正在放緩,全球流動性正在緊縮,而今年更多債券即將到期,再融資壓力會更大。

根據彭博統計,在中國與香港公開交易的非金融類公司總債務從二○○七年底的六○七○億美元,竄高到一.九八兆美元,約六十三家公司的負債權益比(debt-to-equity ratio)超過四百%,遠高出平均的七十三%,許多是來自再生能源、原材料、家電、軟體等領域的中國公司。

中國過去每次出現公司債、信託與理財產品違約時,官方都會出手紓困,雖暫時解救危機,卻讓投資人堅信,政府永遠會當靠山救援,點燃新一波更高風險押注、更多壞帳出現,形成所謂「道德風險」。

里昂證券(CLSA)經濟學家鄭名凱指出,中國讓超日發生違約,其實正在一個存在許多問題的領域進行「實驗」,不確定官方是否有計畫性地讓壓力釋放。

中國銀行外部監事梅興保八日對媒體表示,「我們需要更加接受、並讓更多違約情況發生,債務人必須對自身的債務負責、必須告訴投資人產品裡涉及風險」。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