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衛報週評:全球股市高漲,泡沫隱憂再現

立報/本報訊 2014.03.04 00:00
譯寫■葉興台

若只看股市,英國經濟可說是欣欣向榮,不僅突破金融海嘯前的高點,更逼近歷史新高。去年10月28日,倫敦金融時報指數(FTSE 100 index)盤中漲至6,739.70點,突破2008全球金融危機前的高點,即在2007年10月12日創下的6,730.70點收盤點數。此後,倫敦金融時報指數漲漲跌跌,但在今年2月24日,該指數升至6,865.90點。按照這種上漲速度,該指數很快就能突破1999年12月30日創下的歷史最高點6,930.20點,當時正值網路泡沫高峰。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考量英國經濟尚未從2008年的崩盤中收復失土,英國股市目前的價位有點離譜,英國目前的平均國民所得仍低於2007年,更何況2007年時的英國股市價位就處於泡沫中。

美國的情況更令人憂心。去年3月,史坦普500指數創下歷史新高,並突破2007年金融海嘯前的高點,甚至超越網路泡沫時期的高峰,即便美國平均國民所得尚未回到2007年的水準。此後,該指數又漲了約20%,但同一時間美國平均國民所得漲幅低於2%。這絕對是當代歷史上最大的股市泡沫。更離譜的是,不像先前兩波股市大漲,沒有人可為目前難以支撐的股價提供合理的解釋。

在網路泡沫時期,主流的看法是,新資訊科技將永遠地徹底改變我們的經濟,在此情況下,它聲稱股市將持續上漲,並到達前所未見的高點。《道瓊36000點:從股市即將大漲中獲利的策略》一書在1999年秋季出版,當時道瓊工業指數甚至尚未超越10,000點,總結了當時的氣氛。

同樣的,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膨脹的資產價格被合理化,理由是金融創新和經濟政策技術有所進步。有人聲稱,金融創新──如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擔保債券憑證(CDO)、信用違約交換(CDS)等衍生和結構金融商品──已大大改善金融市場正確地因應價格風險的能力,打消非理性泡沫的可能性。

基於這樣的信念,2005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到達高峰之際,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和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後來接替葛林斯潘繼續主席的柏南克,公然駁斥房市泡沫存在;葛林斯潘當時強調,也許在有些地區出現一些泡沫。

在此同時,有人也聲稱,更好的經濟理論──因此而生的更好的的經濟政策──讓決策人士可以排除市場無法解決的問題。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主要的自由市場經濟學家盧卡斯(Robert Lucas)2003年驕傲地宣布,防止大蕭條的問題已經解決。柏南克也聲稱,也許因為更好的貨幣政策理論,世界已進入「大穩定」(great moderation)時期,價格和產量的波動性縮小。

這次,沒有人提供新的論述,為這波新泡沫辯解,因為根本沒有貌似有理的說法。那些說來激勵股市漲至另一波新高的說法,不僅顯得有氣無力,而且時效性看來很短暫,例如高於預期的成長率或新增就業機會,日本和中國較預期更好的經濟展望,或超級鴿派的葉倫出任聯準會主席等。

沒有幾個股市投資人真的相信上述說法。大多數投資人知道,目前的股價水準無法支撐,據說金融巨鱷索羅斯已開始押注美股下跌。大多數投資人也明白,目前股市高漲主要是因為量化寬鬆措施(QE)帶來的巨額資金所拉抬,而非實體經濟轉強。這是QE若出現大規模縮減的任何些許跡象,投資人會感到恐慌的原因。

然而,投資人假裝相信這些有氣無力且時效性短暫的說法,或必須假裝相信,因為他們需要那些說法,作為留在股市的藉口,因為其他市場的投資報酬率也很低。結果就是,美國和英國的股市泡沫越吹越大,很可能引發另一場金融危機。

處理這些泡沫的方法之一就是收回過度的流動資金,並透過緊縮的貨幣政策和更好的金融管制來抑制股市投機(如禁止放空或限制高頻率交易)。當然,可能出現的風險在於,這些政策可能會刺破泡沫,製造金融市場混亂。但長期而言,處理這些泡沫的最好方式在於恢復實體經濟,畢竟,泡沫是相對概念,若經濟真的很強勁,股市漲高也可以合理化。

圖說:美國紐約廣場上那斯達克辦公室中顯示的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圖攝於2011年4月1日。(圖文/路透)

延伸閱讀

社論:神祕肉餡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411

社論:當政府成了股市莊家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0402

社論:塞浦勒斯金融風暴啟示錄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8029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