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民進黨把機會變危機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2014.02.26 00:00
從立委和市長的選舉看起來,台北市基本盤不只藍大於綠,甚至有愈來愈藍的跡象:

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綠得票上升到了45.91%,此後三次選舉再也沒辦法突破;立委選舉,1998、2001、2004三次得票率分別是39.6%、39.4%、40.5%,但是2008和2012降到36.3%、37.9%,而國民黨則維持在近60%的高度。

基本盤這樣艱難,突然跳出一個柯文哲,以無黨籍立場號召在野大聯盟參選,聲勢迅速上漲到和國民黨民意支持度最高的準候選人勢均力敵,任何人都會認為上帝終於給了綠營機會,沒想到的是民進黨中央舉棋不定,把上帝給的機會當成自己的燙手山芋,推拖拉地把台北市的機會擴大成民進黨中央的危機,真是難以想像。

民進黨內反對支持柯文哲的理由主要有四個:

一、柯文哲不把民進黨看在眼裡,靠批評民進黨搏取社會掌聲,既批評黨又要黨支持;

二、呂秀蓮堅不退選民進黨擺不平;

三、一位沒有入黨的政治素人,一宣佈參選台北市長馬上把民進黨包括當過副總統的,縣市長的,政務官的,名律師,立委全區壓得抬不起頭來,真是情何以堪;

四、現在柯文哲聲勢再高,但只是「媒體創造出來的假相」,到了投票時,假相泡沫化,所有的選民都會回歸基本盤,柯根本沒有什麼爭取中間游離票的空間。

被這些理由中,被民進黨中央認為真正重要的無疑是第四個理由:既然台北市市長選舉選來選去最後都是回歸到固定的藍綠基本盤對決,找誰來選都輸,那麼何必為了柯文哲一個人而大費周章去處理一大堆黨內喬不平的麻煩問題?

他們認為最好的方案是柯文哲趕快入黨和其他的準候選人競爭。

柯文哲認為以民進黨籍身份參選,選票會少5%,很不利。黨中央質疑,依往例,藍軍的票都會歸隊,藍候選人再不對勁,票都投得下去,政治素人柯文哲一再強調,入民進黨就會少掉那關鍵的5%選票,他們很不以為然。

黨中央認為台北市市長選舉藍綠基本盤是固定的並不是沒有依據,在藍綠雙方都由政治明星披掛上陣時,20年來市長候選人得票率,藍綠各自的波動竟都在4%上下,非常穩定。

1994、1998、2006、2010雙方陣容各自是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和趙少康+黃大洲,馬英九,馬英九+王建瑄,郝龍斌+宋楚瑜,郝龍斌。對陣下來選票43.67%vs.56.06%,45.0%1vs.54.1%,41.15%vs.58.56%,43.81%vs.55.65%,41.81%vs.55.65%這比數鋪陳起來形成的,簡直是「超穩定結構」。

只是,假使民進黨依據這樣的「基本盤」,懷抱失敗主義,認為反正贏不了,提二軍也沒關係的話,將會重蹈2002年的覆轍:

2002,民進黨迷信中央執政的輔選效果,把民調支持度最高卻不好操控的沈富雄硬擠下來,結果是空有中央剛剛上台執政的上升氣勢和資源,但是市長得票率創1994迄今的最低記錄,以35.89%大輸,根本連前面提到的市長「基本盤」,41%~45%,都守不住;當然,緃使守住基本盤,市長還是選不贏,所以沒守住基本盤好像也沒什麼損失,其實不然,2002年市長候選人的氣勢低,連帶的拉低了市議員的得票率,使綠營席次減了3席只剩16席。到了2006,縣市長選舉雖然受到高層弊案衝擊,縣市長選舉一敗塗地,但台北市提名天王謝長廷,結果得票率重新站回40%以上,而在氣勢帶動之下,議員得票率反而逆向創新高,綠營席次也破記錄地得到20席,到了2010,在蘇貞昌拉抬之下更增加到24席。

當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市議員選舉時,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趨勢:在近20年間市長選舉藍綠基本盤雖然聞風不動,但是市議員選舉的「基本盤」卻又不一樣。20年來,藍綠得票率對比的變化是這樣的:

60.08%vs.30.1%,58.7%vs.35.1%,58.7%vs.32.02%,57.50%vs.36.01%,54.78%vs.40.09%。

這一個「基本盤」是藍緩步下滑,綠緩緩上升的趨勢。

這一來就有市長選舉和議員選舉不同的兩個基本盤了。由於市長選舉比較會受到候選人個人的條件和重大政治事件的衝擊,因此,席次眾多的議員得票率按理更能表現出藍綠實力的「真正基本盤」。從這角度出發,民進黨對基本盤能不能改善的評估實在不必過度悲觀。

最重要的是民進黨必須認識到,由於時空環境大不相同,今天民進黨如果重施故技,造成的傷害將遠不是2002可以比較的。

去年,緣於社會對包括民進黨在內整個代議體制強烈不信任,公民社會運動強力崛起。在如今這次選舉中,對整個代議體制強烈不信任的民眾把他們改革的希望投射在柯文哲身上,這完全是2002所沒有的新處境。由於民眾這種不滿遍及全國,並不是侷限在台北市而已;而且這種不滿,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會在這一次選舉中就被發洩完畢,未來將有時間的持續性。

因此2002的錯誤提名,受害的只是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候選人而已,傷害是局部性的,一次性的;但是這次如果民進黨站在公民社會的對立面而提錯了名,傷害將波及全國而且影響將久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民進黨處理台北市提名,竟然完全欠缺長遠性的,總體性的戰略觀點,重點全放在擺平候選人上面,這樣的民進黨,問題真不是普通的小。

公民社會和黨的關係壞成這個様子,柯文哲的浮出又正好是雙方矛盾存在的具體象徵,因此許多人對柯文哲的惡感之強可想而知,當然難以接納柯文哲。

只是,柯文哲固然是雙方矛盾的碰撞點;很弔詭的是,不正是因為這樣,如果民進黨願意轉個彎,柯文哲豈不正好也是民進黨和疏離的群眾重建雙方關係的最佳連結點?從這個角度出發,柯文哲帶給民進黨的機會很清楚的,不是只限於在台北市而已—這一點,許多各地的候選人都已經看到了,他們已經找柯文哲為自己背書站台了—;也不只是限於這一次選舉,民進黨只要拉高自己的戰略格局,拉遠自己的前瞻視野便可以看得清楚。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