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客家人「四海為家」 展現勤奮打拚精神

客家電視台/ 2014.02.21 00:00
【李鴻棋 劉玟惠 徐志維 綜合】

為了生存,許多客家人從中國遷到台灣,來到桃竹苗山區,有些人之後又因為樟腦、漆器產業,搬遷到中南部,像是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館長徐玉富,從苗栗搬遷到南投埔里農民陳燈昌,家族原來是桃園的地主,卻因為耕者有其田失去農田,遷移到南投山區重新開始。

高齡80多歲的陳燈昌,原來居住在桃園,從小跟著父親到嘉義當腦丁,製作樟腦開墾山林,當時當腦丁可免服兵役,也因為這樣,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陳燈昌逃過戰爭威脅。

農民 陳燈昌:「那時候就被日本人僱用、焗腦,我9歲跟我爸爸去水山,不是一開始就在這裡,水山焗腦後,一直等又還沒開新山,最後在阿里山住一年多,一年多才搬到這裡,一直到現在。」

沒想到國民政府來台後,一連串的土地改革計畫,耕者有其田,讓陳燈昌一家失去了在桃園的田地,轉而搬到南投,尋找新的定居地點。

農民 陳燈昌:「耕者有其田,它讓你,比如說耕一耕變成你的,我陳姓在當地最多人,但是回去要做什麼,只有房屋還在。」

一樣從北部遷移到南投的,還有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館長徐玉富,徐玉富家族,原本在苗栗銅鑼,製作販賣家具,由於家具需要上漆維護,開始種植漆樹賣漆,而恰巧發現,南投適合漆樹生長,於是搬遷到南投。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館長 徐玉富:「到民國51年,我爸就想說,埔里種漆差不多可以割了,後來才全部一起搬下來。」

日本人愛好漆器,日治時期便在台灣,大量種植漆樹,民國5、60年代,中共與日本交惡,台灣的生漆取代中國,大量出口到日本,70年代時期,光埔里一地的生漆產量,就占全省生漆的9成。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館長 徐玉富:「台灣的數量少,所以價格高,一公斤賣到最高的時候800元,但是5、600、700元,價格維持很久,那時候一般當老師的薪水,一個月也差不多才800元。」

台灣生漆市場,在惡性競爭下逐漸凋零,又經歷颱風土石流打擊,徐玉富成為少數仍在經營的人,1996年他成立天然漆博物館,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百年產業,從北部遷徙到南投,地圖上的距離不長,但在半世紀以前卻是跋山涉水,展現客家人靠山吃山,勤奮打拚的精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